据央视新闻消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杨振宁先生是一颗璀璨的星辰。他不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粒子物理等领域成就斐然,更是一位热心科普的引路人,始终致力于把深奥的科学,化作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科普世界,看他如何传递科学精神,又如何以智慧之光,照亮防灾减灾这样关乎生命与安全的领域。
一、科普之路:让科学走出象牙塔
杨振宁很早就意识到,科学要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与认同。他视科普为科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上世纪70年代,他向周恩来总理建议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为中国科普播下了一颗种子。建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后在邓小平同志的批示下,于 1979年 成功引进。后来该中文版刊名由周光召确定为 《环球科学》,杨振宁与周光召一同出任《环球科学》总顾问。此后,他不断通过讲座、文章,把复杂的物理概念讲得通俗而生动。
在他看来,科普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思维方式。他曾在《物理》杂志发表《美与物理学》,告诉人们: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充满美感和创造力的探索。这样的视角,点燃了许多人对科学的好奇,也启发了科普工作者——如何既保留科学的深度,又让人听得进、听得懂。
诗人对于科学的美曾经有过一些描述。英国大诗人 W. Blake(布莱克)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译成中文是: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二、防灾减灾:科学精神的真实战场
虽然杨振宁并未直接研究防灾减灾,但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却是这一领域不可或缺的支撑。防灾减灾,不仅靠设备与技术,更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态度。
例如在地震预测中,研究者需要像杨振宁那样,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从细微的地质变化中捕捉信号;需要理论与数据结合,不断验证与修正模型;也要敢于突破成见,尝试新的方法路径;更要善用数学工具,为灾害防控提供精确依据。这些素养,正是杨振宁一生所践行、也一生所传播的。
从科普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也提醒我们:科学精神不分领域。它在高能物理中闪光,同样也在防灾减灾中扎根。
三、与青年同行:播撒未来的种子
杨振宁格外重视与年轻人的交流。他多次走进中学校园、大学讲堂,与学子面对面,分享科研心得与人生体悟。他曾挥毫写下“宁拙毋巧”四字,勉励青年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这样的言传身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与科学精神的塑造。
对科普研究而言,他的做法提供了一种教育范式:科学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融入生活的态度。这样的互动,比单向的知识灌输更能点燃年轻心灵,为防灾减灾等事业储备有思想、有担当的下一代。
四、对科普研究的启示:精神是可以传递的火种
杨振宁的科普实践,为科普研究带来了多重启发。他注重“人”在科普中的角色——科学家不仅是知识的创造者,也应是传播者,肩负着让科学回归人间的使命。他的跨学科视野也告诉我们:科学精神具有普适性,可以从物理迁移到防灾、环保等众多领域。
此外,他对青年教育的重视,推动科普研究关注更根本的问题:我们如何让科学精神代代相传?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他那样,用真诚与智慧,引导公众理解科学、信任科学、运用科学。
五、精神的遗产:科学之灯,长明不熄
杨振宁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科普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他所点燃的公众科学热情、所倡导的求真思维、所传递的科学人文理念,已成为防灾减灾等众多领域的精神资源。
正如中国科协对他的评价:“他持续参与并大力支持科普事业,成为推动中国学术交流与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科普研究而言,杨振宁是一座灯塔。他提醒我们:好的科普,既要有思想的深度,也要有传播的温度;既要传承精神,也要回应时代的真实问题。在这个挑战纷至的时代,愿我们都能接过他手中的灯,继续传递科学的光亮——为防灾减灾,也为一个更加理性、更有力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