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活体材料制作的建筑样品(图片来源:Valentina Mori / Biennale di Venezia)
在我们的周围,建筑材料通常是“死”的——比如砖、水泥、钢筋。但科学家们最近研发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活材料”:它不但能自己“长大”,还能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变得越来越坚固,甚至帮我们对抗气候变化。
听起来是不是像科幻小说?其实,这一突破真的发生在了现实中。
近日,来自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创造出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活体”新材料!
研究人员将蓝藻,这一上古时代光合作用的“先行者”,植入一种多孔水凝胶中,让它在其中依旧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更厉害的是,通过加入一些额外的营养物质,科学家还可以诱导这种材料生产出坚固的碳酸盐矿物,从而让其越长越硬!也许在不远后的未来,我们的城市会成为真正可以“呼吸”的“生态水泥森林”。
让蓝藻安家吸收二氧化碳
古代蓝藻是地球上最早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几乎仅凭一己之力便将地球从无氧星球变为了富氧星球(大氧化事件),为后续更多生命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让其后裔——现代蓝藻重振祖先荣光的机会,他们通过将蓝藻植入一种3D打印的多孔水凝胶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活体”材料。从外观上看,就如同是我们常吃的果冻一般,软软弹弹的。如果将它涂到建筑外墙上,它就能像一层会呼吸的皮肤一般,默默吸收周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创造一个更宜居、可持续的环境做出贡献。
用新材料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的含有蓝藻的“菠萝”和立方体 (图片来源:Yifan Cui Dalia Dranseike / ETH Zürich)
矿化作用,炼成“金刚不坏之身”
不知道居住在城市里的你有没有见到过开裂、松动的建筑外墙?一般来说老旧楼房的外墙是会因为不断经受风吹日晒,而变得愈发脆弱的。但这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却正好相反——它会越长越坚硬和结实!
这种活体材料会利用光合作用让自己愈发坚固和鲜绿
(图片来源:Yifan Cui / ETH Zürich)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新材料不仅可以将光合作用收集来的碳储存在生物质(有机生物体物质)中,更可以以矿物质的形式更稳定地储存碳!
在特定的营养物质,比如钙和镁,存在的情况下(就像处于海水中那样),蓝绿藻还能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坚硬的碳酸盐矿物——没错,就是类似石灰石的成分。
也就是说,这种材料一开始只是软塌塌的凝胶,但随着蓝绿藻不断地“吐”出这些小矿物,它们会在凝胶内部形成一个坚固的“骨架”。这个过程不仅让其自身从软趴趴的“果冻”,逐渐成长为石头一般的坚硬、可靠的材料,变得适合建筑使用,更重要的是,它将碳以一种极其稳定的形式锁了起来。
基因工程提升蓝藻效率
研究人员表示,蓝藻在光合作用方面的效率很高,只需要利用最弱的光线就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适当的生成物。当然他们并不满足于这种天然的高效率——研究人员还打算通过基因工程来进一步提高蓝藻的光合速率。
当被用作建筑外墙时,这种材料可以连续 400 天持续地封存二氧化碳,每克材料能以碳酸盐沉淀物的形式储存约 26 毫克二氧化碳,明显高于其他形式的生物二氧化碳封存。
未来世界中用上了“活”材料外墙的居民楼(图片来源:引导AI绘制)
在威尼斯举办的一个建筑展览上,研究人员制作并展示了两个使用了新型材料的树干状的物体,它们每年可以吸收高达 40 磅(18 公斤)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一棵 20 年的松树。
不过,若要将该项研究的成果大规模应用,研究人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很多具体实施方面的问题,比如该如何持续为这层“活”外墙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如何具体地对蓝藻实行基因改造等。不管怎样,这项“活体”建材的发明都为了解和调控碳循环,抑制温室效应的加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潜在的实施工具。(宋世超)
审核:薛斌 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通讯》编委、《无机盐工业》青年编委
本文来源科普新媒体平台“蝌蚪五线谱”,已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