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为什么体感气温比天气预报的要高?你的体感和百叶箱里的温度不是一回事

近日,#为什么体感气温比天气预报的要高#话题冲上热搜,不少人盯着手机里的天气预报犯嘀咕:明明显示35℃,走在路上却感觉像被扔进蒸笼,这是怎么回事?

你的体感,和百叶箱里的温度不是一回事

首先得明确一个知识点:气象预报里的气温,有套“苛刻”的测量标准。

“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们常常感觉预报的气温跟体感不一样。”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说。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

然而,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中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摄氏度。路面情况、周边环境的差异都会造成测量温度的不同。

“至于每个人感受到的温度,即体感温度,不确定性更大。”朱定真说,体感温度是每个人和外界空气接触后感觉到的温度,受影响因素较多,比如气压、风力、湿度等。

想想看:你中午走在烈日炙烤的柏油路上,地面温度可能超过60℃;骑电动车时迎面扑来的热风,裹挟着汽车尾气的热浪;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墙壁和家具都在持续散热…… 这些现实场景里的温度,自然会比百叶箱里的“标准值”高得多。

湿度才是“隐形加热手”

如果说环境差异是“物理攻击”,那空气湿度就是“魔法伤害”。

当湿度超过60%,人体的散热系统就会集体“罢工”: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这是最有效的降温方式。但如果空气里水分饱和,汗液很难蒸发,热量憋在皮肤表面,就会感觉像被裹在湿棉被里。

而当气温达到33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就是因为湿度在“捣乱”。

教你三招应对“体感温差”

关注“体感温度”预报:现在很多气象APP会单独标注体感温度,这个数值更贴近实际感受;

干热加湿,湿热排湿:北方干燥地区可喷雾增湿,南方潮湿地区需开空调除湿;

避开“热量叠加区”:午后2—4点尽量不外出,远离柏油路、玻璃幕墙等强热源。

下次再觉得“天气预报不准”时,不妨看看身边的环境——毕竟,百叶箱可不会替你感受阳光下的柏油路呀。

来源 | 人民日报、中国天气网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主编 | 崔靖芳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iW6ulVa13VaIv6YIODQNmt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