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 “修炼” 阶段 / 能力强弱划分(最常见分类)
这类分类核心是僵尸吸收 “阴气”“煞气” 的时间长短,能力随时间递增,从弱到强大致可分为:
白僵
刚形成的初级僵尸,尸体刚僵化不久,皮肤呈苍白色(因气血枯竭),行动迟缓,畏惧阳光、火焰和生人气息,几乎没有自主意识,仅靠本能活动(如寻找阴气重的地方)。
形成原因多为尸体下葬后接触少量阴气(如埋在阴凉潮湿、磁场异常的地方),未完全腐烂却已僵化。
黑僵
白僵吸收更多阴气后进化而成,皮肤因阴气沉淀呈灰黑色,力量比白僵强,行动稍快,开始对活人的 “阳气” 有感知,会主动避开强光,但仍惧怕火焰。
此时尸体已完全僵化,毛发可能开始变得粗硬,部分黑僵会保留生前的模糊记忆(如停留在生前熟悉的地方)。
跳僵(行尸)
黑僵进一步吸收阴气,关节硬化无法弯曲,只能以 “跳跃” 方式移动(这也是影视中僵尸 “跳着走” 的原型),故名 “跳僵”。其力量大幅提升,可轻易撞开木门、掀翻桌椅,皮肤坚硬如木,对阳气的耐受度提高,不再完全畏惧阳光(但仍会被强光削弱),且开始主动攻击活人(以吸食阳气或精血为生)。
民间传说中,湘西 “赶尸” 所驱的 “走尸” 多属于此类 —— 被道士用符咒暂时控制,靠符咒压制其凶性,仅用于 “归乡安葬”。
飞僵(魃)
跳僵吸收百年以上阴气,或意外吸收了 “地煞”“凶煞”(如战场、凶案现场的戾气),进化为可 “飞行” 的高阶僵尸(实际是弹跳力极强,能跃起数丈)。其皮肤呈青黑色或暗红色,毛发粗长如钢针,眼睛泛红光,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懂得躲避符咒和法器,甚至能听懂人言、设下简单陷阱。
飞僵已不怕普通火焰,需用 “纯阳之火”(如桃木火、符咒加持的火焰)才能克制,且开始主动吸食活人精血,被其咬伤者可能感染 “尸毒”,逐渐僵化。
二、按 “特殊成因” 划分
这类僵尸因形成原因特殊,形态和能力与普通僵尸差异较大:
荫尸(养尸)
因下葬环境特殊而形成的僵尸:尸体被埋在 “养尸地”(民间认为是风水极差的地方,如地下水脉异常、土壤含重金属或煞气),尸体不腐烂反而吸收地气,逐渐僵化,甚至毛发、指甲还会继续 “生长”(实际是皮肤收缩导致的视觉效果)。
荫尸通常长期蛰伏在地下,不轻易移动,但若被惊扰(如盗墓、迁坟),会因怨气爆发而变得异常凶暴,其尸气带有剧毒,靠近者会头晕、昏迷甚至染病。
旱魃(天尸)
最特殊、最强大的僵尸之一,与 “旱灾” 强关联,传说由 “僵尸修炼到极致” 或 “枉死的女子怨气所化”。
形态上,旱魃通常不似普通僵尸僵硬,反而可能保留部分人形,但体型干枯,眼睛赤红,周身散发灼热气息(民间认为 “旱魃出,大旱至”,其存在会导致方圆百里干旱无雨)。
能力极强,不怕阳光、火焰,甚至能操控天气,需由道士以 “雷法” 或特殊法器(如 “镇魂钉”)才能镇压,是传说中近乎 “灾神” 的存在。
三、按形态 / 特征划分
紫僵 / 绿僵
因尸体腐烂过程中接触特殊物质(如毒物、瘴气),尸身呈现紫色或绿色,尸毒极强,哪怕被其触碰也会中毒(表现为皮肤溃烂、神志不清)。
这类僵尸行动敏捷,攻击性强,但惧怕 “解毒性” 的法器(如艾草、雄黄)。
血尸
多为生前被杀害、怨气极重的人,死后血液未干便僵化,尸身浸泡在自身凝固的血液中,皮肤呈暗红色,以吸食鲜血为生,凶性远超普通跳僵。
传说血尸的 “血” 带有强烈怨气,溅到活人身上会导致其被 “怨气附身”,逐渐变得疯狂。
四、地域性特殊僵尸
湘西走尸
严格来说属于 “被操控的跳僵”,因湘西多山地,古人交通不便,客死他乡者的家属会请 “赶尸匠” 用符咒、铃铛等手段,控制尸体 “自己走回家乡安葬”。
这类僵尸被符咒压制了凶性,只能在夜间行动,跟随赶尸匠的指令跳跃,本质是 “工具化的僵尸”。
贵州煞尸
传说中因尸体被 “山煞”(山中戾气)侵入而形成,形态与飞僵类似,但更具地域性 —— 多在贵州山区出现,会模仿人类声音引诱路人,被其抓住者会被吸干骨髓,极其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