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罗马仕全球召回 200 万件充电宝的新闻刷屏时,很多人才意识到:每天揣在包里的移动电源,可能是颗 “不定时炸弹”。近期工信部拟出台《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强制国标,不仅要给消费者安全感,更要重塑整个行业的发展逻辑。
过去十年,中国移动电源产量占全球 90%,但 “大而不强” 的问题始终存在。没有强制标准约束时,部分企业靠偷工减料抢占市场 —— 用劣质电芯降低成本,简化电池保护电路,甚至连外壳阻燃等级都不达标。2023 年 CCC 认证虽将其纳入监管,但缺乏针对性技术标准,就像给产品套了合格证,却没明确 “合格” 的具体标尺。
这种混乱在罗马仕事件中彻底暴露:从知名品牌到上游供应商集体 “翻车”,暴露出行业低水平竞争的恶果。更值得深思的是,中国代工的国际品牌能满足欧美严苛标准,内销产品却长期 “降标”,这种 “内外有别” 不仅埋着安全隐患,更让 “中国制造” 的口碑在国内外市场遭遇双重标准。
即将出台的强制国标,相当于给行业划下清晰的安全红线:电芯来源需可追溯,电池管理系统要实时监控温度和电流,连生产流程都要记录存档。这绝非简单提高门槛,而是用制度力量终结 “劣币驱逐良币”—— 当偷工减料的产品无法上市,合规企业才能摆脱低价内卷,把精力投入技术升级。
对消费者来说,未来选充电宝不用再当 “鉴宝专家”;对产业而言,统一内外销标准后,中国企业能带着同等质量的产品征战全球。这正是国家标准化战略的缩影:从被动应对事故,到主动建立规则,让 “中国制造” 既要有规模,更要有底气。
这场标准升级,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当每块充电宝都经得起安全考验,当 “中国标准” 成为国际标杆,我们才能真正拥抱高质量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