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载人航天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期——
1961年,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第一人;
1963年,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成为全球首位女航天员;
1969年7月,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
当人们仰望星空,憧憬载人航天带来的美好明天时,波兰科幻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宇航员佩尔克斯》中预见性地揭示了宇宙给人类带来的种种挑战。
《宇航员佩尔克斯》中文版
译林出版社2025年出版
在美苏争霸背景下民族和国家的宏大叙事中,宇航员是无畏的英雄和探险家。
而在《宇航员佩尔克斯》中,主人公佩尔克斯却是一个天真顽皮、爱做白日梦的男孩——他跌跌撞撞地成长为一名正式宇航员,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挑战呢?
莱姆的这本“神书”,是一本融合硬核太空科普、烧脑恐怖悬疑、莱姆宇宙哲学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一本莱姆作品中少有的关注个人命运的反英雄小说。
以一己之力
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
神级预言家
莱姆和航天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曾创立波兰宇航协会。他的代表作《索拉里斯星》《其主之声》《惨败》《无敌号》等无不叙写着人类与太空的亲密接触,波兰第一颗人造卫星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是20世纪欧洲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
安东尼·伯吉斯称赞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库尔特·冯内古特赞扬他“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刘慈欣称其拥有“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
他的作品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
《宇航员佩尔克斯》波兰语版
硬核科幻叙写“太空生存指南”
“我上吊自杀得了!”但他可能没想到,此刻正处于失重状态,此种应急补救办法是不可能奏效的。
——《测试》
作为纳粹统治下的幸存者,莱姆对“生存”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
作为波兰宇航协会的创立者,莱姆曾定期阅读科技期刊,对最新的航天技术了然于心;
作为医学博士,莱姆深刻意识到宇航员在太空中可能经历的种种心理问题;
莱姆笔下对“如何在太空中生存”的科学幻想,在实际中也是得到了悉数印证。
读者跟随着主人公佩尔克斯,不仅可以体验各种宇宙的光怪陆离,还能在饶有趣味的故事情节中掌握科学知识:
如何在低重力下诡谲的地貌中攀爬?
如何在宇宙中辨别方向?
如何排解宇宙中的孤独?
如何在太空中找到丢失的打火机?
一天需要在月球上吃多少顿午餐?
为什么月尘无处不在?
……
无声宇宙的恐怖悬案
尽管佩尔克斯一直侦查个不停,但并未发掘出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也许他遇到的,是那种只有百万分之一破案可能性的疑案……
——《条件反射》
莱姆赋予宇航员佩尔克斯的另一个身份,则是“宇宙神探”——当悲剧发生在无声的太空,迎接佩尔克斯的将是地狱难度的宇宙悬案:
天文站两名科学家相继离奇死亡,“双重悲剧假说”背后到底隐瞒着什么真相?
宇宙飞船接连在1.6万亿立方千米的广阔空域诡异失踪,屏幕上为何突现神秘光点?
破旧飞船上的机器人为何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在墙上填补水泥的动作?震动的钢管到底是在传递什么末日讯息?
佩尔克斯用行动告诉我们,当宇宙失控,拯救人类的,并非算法,而是直觉。
失控的机器与人类的白日梦
巡航飞行常被比作在牙医诊所排队候诊,区别在于,在宇宙虚空中,牙医永远不会出现。
——《巡航》
莱姆让宇航员置身于各种精密复杂的机器之中,同时“开始思考机器的天真无邪,思考人类如何赋予它们智慧,从而使它们成为自己疯狂冒险的帮凶”:
《测试》中苍蝇带来的短路;
《条件反射》中的电路故障;
《巡航》中阴极射线管的真空泄露;
《信天翁号》的核泄漏;
《终端》中的人工智能故障……
如果人类盲目相信机器,放弃直觉,后果将不堪设想。
莱姆也时刻警惕着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可能性。
《测验》里,宇航员被塞进一个直径3米的圆泡里,坐在一个“拔牙椅”上;
《巡航》里,宇航员还配有一面镜子,原因是“当人类长期陷入无法解脱的孤独中时,思想和情绪很容易失控,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自我催眠,进入白日梦状态,在遇到外部危险时,通常无法及时醒来”。
反英雄的“太空修炼”
我感兴趣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而不是个体的命运。
——莱姆
无论是从对人和机器边界的思考,还是从对人类理性主义极限的反思来看,这都是一部典型的莱姆风格作品;
但是和典型的莱姆作品不同的是,《宇航员佩尔克斯》并没有引入外星文明,也没有向往常一样聚焦人类的命运,反而是通过更多围绕主人公的紧张叙事,时不时将我们从抽象的哲学思考中拉回到个体命运上。
莱姆笔下的佩尔克斯,偶尔虚荣心作祟,时常粗心大意,甚至有一点笨拙,但他的好奇心、勇气和直觉正是他迎接太空重重挑战的法宝。我们被他逗笑,为他担忧,也替他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