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美国宇航局(NASA)低调发布了一条消息——62岁的资深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正式宣布退休。
按理说,这只是NASA人事变动中的一则普通通告,但回想起巴里·威尔莫尔,这位在国际空间站被“意外滞留”整整9个月的宇航员,这事就有意思了!
明明前不久,巴里和威廉姆斯2人还信誓旦旦地想参与下一次波音“星际客机”飞行任务,怎么突然就宣布退休了?
时间追溯到2024年6月5日,威尔莫尔与同伴威廉姆斯登上波音公司的“星际客机”(CST-100 Starliner),执行其首次载人试飞任务。
任务原本设定得相当漂亮——飞船安全对接国际空间站,完成数天的验证测试后,于6月14日返回地球。
这次飞行不仅是波音的“翻身仗”,也是NASA“商业载人计划”多元化的重要一步——在SpaceX稳定承担运输任务的同时,培养第二家供应商,构建双保险。
然而,计划往往赶不上现实。就在飞船发射后,“星际客机”接连出现推进器故障与氦气泄漏问题,直接导致返程日期被迫延迟,先是推到6月18日,随后干脆无限期搁置。
宇航员何时能回家,成了NASA和波音都不敢轻易回答的问题。
外界最初还以为这是例行安全检查,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NASA和波音都无法给出明确的回家时间,最后返航时间干脆被无限期延后!2名宇航员彻底“被困太空”!
这场延误不仅让公众的好奇与担忧交织,也让NASA的商业载人航天计划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
尤其是在中国空间站稳定运行、俄罗斯继续保持长期驻站能力的背景下,美国自己的“新秀飞船”却首飞即遭遇严重技术难题,显得格外尴尬。
美国网友在社交平台调侃:“波音飞船首飞就‘关人’在外太空,这是要学火星移民计划吗?”这种戏谑背后,是对NASA与波音合作模式、测试验证流程、乃至技术底线的深度质疑。
对威尔莫尔而言,虽然他此前有太空任务经验,但这次太空“滞留”体验也不是很“舒服”。
早在2009年,他就搭乘“亚特兰蒂斯号”执行STS-129任务,在轨停留11天。2014年至2015年间,他又作为远征42/43乘组成员,在国际空间站连续驻留167天,期间进行了4次太空行走。
相比之下,这第三次任务在他的预期中或许不过是一次“短平快”的飞行,绝不会想到最后竟然变成了286天的超长驻留,占据了他全部太空时间的近三分之二。
长时间的微重力环境对人体是严酷的。骨密度下降、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减弱,这些都是宇航员回到地球后必须面对的现实。
3月18日,当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终于踏上地面时,他们迎接的不是松一口气的假期,而是近两个月密集而痛苦的康复训练——每天至少两小时,伴随着背部的刺痛和身体的不适,与NASA医疗团队配合着一点点恢复体能。
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段康复期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难得多,甚至在心理上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令人意外的是,5月29日,威尔莫尔与威廉姆斯再度公开亮相时,状态看似不错,甚至传出了二人计划再飞一次的消息。
这让外界一度以为,这位老将依然愿意为NASA继续奋战。然而短短两个多月后,威尔莫尔却突然选择退役,距离那场漫长太空滞留的结束还不到五个月。
有人猜测,这是身体状况、心理压力与职业规划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指向NASA和波音在这次任务中暴露的问题。
从NASA的官方表态看,显然希望淡化这件事。首席宇航员乔·阿卡巴在声明中称,威尔莫尔的职业生涯“体现了宇航员所需的卓越技术和奉献精神”,并祝愿他在未来的道路上同样出色。
措辞温和而礼貌,但回避了任何关于任务技术缺陷的细节。毕竟,波音“星际客机”项目的未来仍然悬而未决,NASA需要在政治、舆论与技术现实之间寻找平衡。
而之所以NASA的态度如此,主要还是因为这件事直接刺中了美国商业载人航天的痛点——
美国选择依赖私营企业来承担更多任务,借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当承包商的技术成熟度、任务冗余方案、应急能力不足时,风险就会被成倍放大。
这次事故之后,NASA也很愁,要求波音对推进器系统和氦气管路进行全面分析与改进,同时重新评估飞船的冗余设计。
波音已经表态,将对推进模块进行结构优化、更换密封组件、改进软件算法,并计划在2025年进行下一次无人飞行测试,以验证修复效果。
如果无人测试不通过,NASA是肯定不会允许其安排载人飞行的,而这也意味着星际客机的正式运营至少要推迟到2026年甚至更晚。
如今,星际客机项目已经远远超出预算,累计花费超过50亿美元,进度落后竞争对手多年。NASA虽然仍在合同上支持波音,但已经不得不依赖SpaceX的“龙飞船”执行太空任务了。
波音“星际客机”本应是补足短板的关键力量,如今却让NASA陷入两难境地:继续投入,还是彻底调整战略?已经成了一个大难题!
威尔莫尔的离开,也许是个人选择,但也难掩美国航天体系结构性问题的缺陷,这次任务延期,不仅暴露了波音飞船的技术问题,也让外界重新审视宇航员的待遇、心理健康保障以及航天任务管理的合理性。
未来,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更多人将有机会进入太空。但有了这次太空滞留事件,NASA在选派宇航员进行太空任务时,估计宇航员也会有点“小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