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储能行业的竞速赛道上,成立仅5年的海辰储能堪称“现象级”存在。从“没人没钱没方法”的工程师团队“三无创业”起步,到去年的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TOP3,再到今年上半年继续攀升至电力储能全球TOP2。更引人注目的是,2025年3月25日,海辰储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若成功挂牌,这家被胡润研究院估值250亿元的“独角兽”,将借助资本力量加速冲刺行业前沿。
然而,高速成长的轨迹上,暗礁已悄然浮现。7月中旬,海辰储能员工冯某因“商业秘密侵权”被采取强制措施,这起案件如同一道切口,暴露出储能巨头对行业“超新星”的专利围剿图谱。
案件的核心聚焦于“复合集流体技术”。有声音称,该技术被指为某方“商业秘密”,而冯某的行为涉嫌侵犯这一秘密。但随着关键证据的浮出,这一指控的合理性愈发可疑——这份关键证据,正是WO2020093375A1专利。
公开资料显示,WO2020093375A1专利于2018年11月9日提交申请,属于储能单元材料技术领域,其内容详细记载了一种膜及制备工艺,尤其对技术核心的金属层结构、制备流程、性能参数等有着近乎详尽无遗的阐述。
更关键的时间节点在于,该专利于2020年5月4日已公开,比案件中涉诉专利的公开时间(2020年7月24日)早了整整两个多月。多位业内人士通过技术内容逐点比对确认:WO2020093375A1专利已完整覆盖了所谓“商业秘密”的全部核心内容。这意味着,早在涉诉专利公开前,相关技术信息已通过WO专利成为全行业可查询、可参考的公知信息,天然丧失了“商业秘密”必备的“秘密性”属性。
海辰储能8月4日发布的《严正声明》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声明中明确提到,经专业第三方鉴定,涉案“复合集流体技术”为公众所知悉,不具秘密性,因此不构成“商业秘密”;同时强调,公司从未在任何产品上使用该技术,相关纠纷不会影响生产经营。这一表态与WO专利的公开事实形成闭环——若技术本就公知,且海辰未实际应用,“侵权”的逻辑链条从根源上便难以成立。
更值得玩味的是,冯某案的信息扩散速度。案件刚发生,涉案细节便“满天飞”,时间点恰好卡在海辰储能冲刺IPO的关键阶段。面对这场风波,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在8月5日的内部信中写道:“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这句简短的表态背后,是一家创业公司从疫情挑战、行业周期中披荆斩棘后的底气。
在技术迭代加速的储能行业,真正的竞争应基于创新突破,而非对“公知信息”的秘密化解读。海辰储能的成长暗礁或许暂时带来了波动,但WO专利所揭示的公开事实,终将为其廓清迷雾——毕竟,行业的进步,从来属于那些专注于技术突破、而非沉迷于专利围剿的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