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专利文件、两个关键日期,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里,时间往往比任何声明都更具说服力。2020年5月4日,一份编号为WO2020093375A1的专利在行业内公开,该专利属于储能单元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膜及制备工艺,其发明内容中对金属层有着极为详尽的阐述。
两个多月后,2020年7月24日,编号为第202020013754.1号专利才正式公开。正是这个时间差,成为了当下海辰储能高管冯某“商业秘密侵权”争议的核心关键点。
技术争议核心:一份早被公开的专利
行业技术纠纷走向往往由时间差与内容重叠度两大关键因素决定。WO2020093375A1专利的公开,为当前海辰储能面临的技术争议提供了明确答案。这项专利于2018年11月申请,2020年5月4日公开,属于储能单元材料技术领域。其技术内容具体涉及一种膜及制备工艺,其中对金属层有着极为详尽的阐述。
正是这份专利文献,或将成为海辰储能应对当前技术纠纷的核心证据。海辰储能声明中提及的“网传的涉案‘复合集流体技术’,经专业的第三方鉴定,该技术为公众所知悉,不具秘密性,因此并不构成‘商业秘密’”的结论,正是基于WO2020093375A1专利早于涉诉专利公开这一事实。
技术原理剖析:复合集流体的行业共性
复合集流体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基础工艺创新,而非神秘突破。其核心结构如同“三明治”:中间是4-4.5μm厚的高分子基膜(如PP、PET),两侧各覆盖0.8-1.5μm的金属层(铜或铝),整体厚度在5.6-7.5μm之间。这一设计理念在行业内早已成为共识方向,各企业的研发差异主要体现在材料选择、工艺路线和设备创新等实施层面。
WO2020093375A1专利的早期公开,无意中加速了复合集流体技术在行业的扩散与应用创新。这种技术扩散效应正是专利制度设计的初衷——以有限期的专有权换取技术的公开与共享。
WO2020093375A1专利案例揭示了技术创新领域的一个基本准则:一旦技术进入公共知识领域,便不再适合作为商业秘密保护对象。这一界限的明确,对维护行业良性竞争至关重要。
海辰储能在争议中的应对,彰显了技术型企业应有的立场:尊重知识产权边界,同时保护自主创新成果。从事件发生伊始,公司便成立专项法律团队,整合内部法务与外部知识产权专家,基于公开信息梳理证据链。公司创始人吴祖钰在致全体员工的信中也表达了“不惹事,不怕事”的原则立场。
这一事件折射出中国储能行业蓬勃发展的另一面:在技术迭代加速期,如何界定“公知技术”与“商业秘密”的边界,成为影响行业创新生态的关键问题。正如行业观察人士所指出的,将早已公开的技术包装为“秘密”发起指控,不仅消耗司法资源,更可能导致行业陷入“内耗”。
海辰储能在这场技术争议中始终保持着冷静与理性,以事实为依据,用证据说话。公司创始人吴祖钰在内部信中强调:“每一位海辰人都是平凡的奋斗者,也都是一束微光,同心协力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未来。”
技术创新的光芒,终将穿透争议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