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北京某地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群的听力学特征分析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8年16卷3期北京某地不同年龄段中老年人群的

听力学特征分析

刘宸箐刘晨丁大雄杨风波朱玉华

翟所强杨仕明于宁

1前言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9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而其中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Age-related hearing loss)是获得性耳聋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觉器官退行性病变是引起老年性聋听力损失的原因,细胞凋亡是耳蜗损伤的一种重要机制近年来也已被证实[1]。我国老年性耳聋发病总数以及听力残疾老年人占听力残疾总人口的比例均居第一位[2]。老年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往往不可逆,毛细胞不可再生,因此早期发现,针对性老年性耳聋特征进行针对性预防至关重要。

本研究随机抽取北京部分社区老年前期(45-59岁)和老年志愿者进行听力学学耳鸣评估,分析其听力学特征,为临床早期发生和针对性预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北京市海淀区9个社区及街道的45岁以上的163名志愿者(314耳)进行听力学检查及耳鸣评估,包括男102人,女61人,年龄分布为45-89岁。受试者来源无地域集中,无耳科相关疾病,无耳毒性药物接触史,无家族性聋遗传史,无长期噪声接触史,排除可致耳聋的系统性疾病者及突发性耳聋未治愈者。体格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未见异常。最终有157人纳入研究,包括男98人,女59人。

2.2听力学检测及耳鸣评估

纯音测听采用Madsen Xeta听力计(频率0.25-8 kHz,最大声输出120 dB HL),操作在标准测听室内进行(本底噪声

声导抗检查采用Madsen OTOflex中耳分析仪进行检测。

助听效果评估采用自制听觉效果表,结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耳鸣评估采用耳鸣分类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耳鸣调查和主观评估。听力检测有115人在社区完成,42人在我院听力室完成。

2.3统计方法

定量数据(≥3组,包括不同年龄组之间低频、语言频率及高频听阈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每两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定性数据如耳鸣发生率、各年龄组间听力程度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取α=0.05(GraphPad Prism 6.0)。

3结果

本研究纳入157例(314耳)研究对象中,各年龄组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表1),中位年龄为71岁,最大88岁,最小45岁。声导抗检测结果以A型曲线为主,占70.4%(221/314),另外As型曲线占26.1%(82/314),Ad型曲线占3.5%(11/314),无B型及C型曲线(考虑与中耳病变相关,未纳入本研究)。

3.1不同年龄段不同频率的听阈特征

对不同年龄组不同平均频率平均听阈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各频率听阈均显著增加,即各年龄段听力曲线均呈下降型听阈曲线(表1,图1A&B)。进行每两组间的比较结果如下:不同年龄组低频听阈分别进行两两比较,除45-59岁组和60-69岁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外(P=0.273),其他每两组间P值均P值均P值均

3.2不同年龄段听力损失程度构成

本研究纳入314耳中,正常总耳数占10.2%(32/314),听力损失耳占89.8%(282/314),轻度听力损失耳占29.9%(92/314),中度及重度听力损失耳分别占43.9%(138/314)和15.6%(49/314),极重度听力损失仅在60-69岁年龄组中存在1耳,具体分布详见表1。对各年龄听力损失构成进行比较,各年龄组间听力程度构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似然比=79.089,P=0.000)。各年龄组间进行年龄比较,除60-69岁组和70-79岁组间无显著差异外(似然比=7.488,P=1.112),其余各两两组之间构成比均有显著差异(卡方检验,P

3.3佩戴助听器效果

对自觉听力障碍耳(127)进行佩戴助听器填写听觉效果表,结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发现显效105耳,占82.7%,有效17,占13.4%,无效5耳,占3.9%。

3.4耳鸣发生率

本研究中,总体耳鸣发生率11.8%(37/314),不同年龄组的耳鸣发生率详见表1。不同年龄组之间耳鸣发生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似然比=2.193,P=0.522),不同年龄组之间两两比较,耳鸣发生率亦无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5)。

4讨论

4.1年龄相关性听力学特征

随年龄增长,大部分频率听阈有所增高,听力高频听力下降为主,曲线为缓降型,且随着年龄增长,听阈逐渐增高,这和既往研究相符。本研究仅45-59岁组和60-69岁组间低频听阈无统计学差异,可能在刚步入老年时低频听力下降并不如语言频率和高频显著。就不同年龄组的听力状况构成情况分析,>60岁与45-50之间有明显差异,正常耳的比例明显减少;而在步入老年之后,60-79岁之间听力状况构成间并无显著差异,>80岁后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这也反应了听觉器官的老化可能在80岁以后有加重趋势。

本组数据45-59岁人群出现明显高频听力下降,既往曾有研究发现50-59岁年龄段人群高频听阈轻度提高[16],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年性耳聋发病有年轻化趋势,这可能和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群面临压力增大,同时接触噪声种类和机会较前增多有关,将来可以通过更大样本数量进一步研究。通过检测,我们也发现语言频率听阈在各年龄组均有显著差异,这也从侧面反映随着年龄增长语频区频率听觉受影响更明显,这也是老年性耳聋对生活质量影响的一个主要原因。

研究中还发现虽然很多志愿者自觉听力正常,但经测试大部分人员已经出现高频听力下降,这种隐藏的听力下降如能早期发现,往往可以延缓老年性耳聋的发生,甚至通过药物治疗使听力恢复正常,因此重视隐藏听力损失使很有必要的,中年以后定期进行听力学检查,对听力早发现、早干预、早重视对老年性耳聋的防治有很大意义。由此我们也想到,超高频听阈在人群中是否更早出现,类似针对老年人群的研究既往曾有少量报到,今后我们可以尝试在更年轻人群进行超高频听阈测试。以对当今社会人群听觉健康有更好的认识。

4.2老年性耳聋耳鸣发生率

与老年前组相比(45-59岁组),进入老年后,随年龄增长,尽管耳鸣人数有所递减,但老年组对象耳鸣发生率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纳入耳鸣人群的数量相关。既往有研究认为到一定年龄后耳鸣稳定,80岁以后新发耳鸣比较少见,因目前耳鸣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这种现象应该与听觉中枢进入稳定期,神经传导通路信号相对稳定有关。虽本研究中80岁以后耳鸣发生率并未显著性减少,其他人群的追踪随访有助于我们探索老年性耳鸣的特征,为特异性干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4.3老年人的听力干预

老年性耳聋听力下降缓慢,发现时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较长,药物治疗往往无效,佩戴助听器目前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3,4],且佩戴助听器对患者心理因素调整也有很大作用[5-7],本次测试对自觉听力障碍人群应用助听器进行效果观察,发现仅3.9%老年性耳聋患者佩戴助听器无效,主要原因有老人主观不接受、耳部不适、听力下降较严重有关,经过长期佩戴,一部分老人可能可以接受适应助听器,既往研究也有提示[15]这进一步说明助听器仍是目前改善老年性耳聋经济有效的方法。此外,老年性耳聋对老人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8-10],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部分人员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11-13],因此心理治疗也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性耳聋患者数量多,对社会是很大负担,随着老年化社会的临近,老年性耳聋防治更加迫切,目前已经有听力自测软件通过手机进行听力检测,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14],将来可能会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今后社会各界应该通过广泛宣传加强人们对老年性耳聋的重视,争取做到对老年性耳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扫描或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并关注中华耳科学杂志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27G19AU2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