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红堡上空回荡着激昂的宣言。2025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日庆典上,总理莫迪面对数十万民众宣布:“我们将建造自己的空间站!”他的右手挥向天空,仿佛已触摸到印度航天的未来图景。
在“加甘扬”载人航天计划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莫迪强调印度不仅要实现载人飞天,更要拥有自主建造的空间站——首个20吨级基础舱段将于2028年发射,2035年完成整体搭建。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纳拉亚南紧随其后,将莫迪誉为“富有远见的伟大领袖”,并透露关键技术验证已悄然启动:2024年燃料电池试验成功模拟太空环境的水电供应,对接系统开发也提上日程。
表面看,印度航天正迈向新纪元,但现实的技术鸿沟让国际航天界投来质疑的目光。
太空竞赛的残酷对比在此刻显露无遗。当印度空间站模型还停留在设计图阶段时,400公里外的中国天宫空间站早已投入常态化运行——这座由天和核心舱与两个实验舱组成的“T”字型宫殿总重超66吨,可支持3人长期驻留、6人短期轮换,配备闭环生命保障系统,累计完成近百项太空实验。
印度规划中的空间站即使按最乐观方案,总质量也仅52吨,且需分5次发射组装,而中国仅用三次发射便完成68.5吨组网。
莫迪政府强推空间站计划的动机,在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微妙。当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在轨空间站拥有者时,印度急于证明“中国能做到的,印度也能做到”——哪怕只是象征性地将20吨舱段贴上“空间站”标签。
航天成就带来的民族自豪感成为最佳政治资本,ISRO在社交媒体发布的5舱段空间站概念图被印媒热炒“弯道超车”,却选择性忽略NASA科学家的尖锐质疑:“贵国载人飞船为何连基础部件都要进口?”
经济账同样充满矛盾。印度年航天预算仅18亿美元,不到中国(110亿美元)的六分之一,却要同时支撑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金星轨道器等多线任务。
当7300万贫困人口挣扎在生存线时,莫迪政府仍坚持将航天定位为“大国崛起的门票”,甚至不惜开放私营投资填补资金缺口。这种“政治先行”的策略曾让月船三号因压缩成本牺牲性能,着陆后仅工作不足设计寿命三分之一,而空间站项目的复杂度远超月球着陆。
红堡宣言的回声终将消散在太空的静默中。当印度网友欢呼“仓段数量超越中国”时,ISRO工程师正彻夜调试载人飞船逃逸塔;当政客宣扬“2035年建成太空站”时,科研团队却为燃料电池的稳定性绞尽脑汁。
航天史早已昭示:礼炮一号的悲剧源于政治催生的仓促上马,国际空间站千亿美元造价背后是三十国技术分摊。印度若执意将空间站变成民族主义的图腾,而非科学探索的平台,最终恐难逃PPT工程的宿命——毕竟太空从不相信豪言壮语,只敬畏扎实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