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莫迪独立日宣布:将建造印度自己的空间站,2035年完成整体搭建

8月15日,印度总理莫迪在独立日演讲中宣布,印度计划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并初步规划在2028年前发射首个20吨级基础舱段,2035年完成整体搭建。

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与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对比成为讨论焦点。

印度的这一计划究竟是技术驱动,还是更多出于政治考量?它的可行性如何?

印度近年来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特别是在探月和火星探测任务上。例如,“月船”系列探测器和火星探测器“Mangalyaan”都让印度在国际航天舞台上赢得了一定声誉。然而,航天技术的积累需要长期的技术验证和资源投入。

迄今为止,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加甘扬”尚未完成首次载人飞行,而这一技术是建造空间站的关键基础。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遥遥领先。

自2011年天宫一号实现目标飞行器与载人飞船对接以来,中国用近20年的时间,逐步完成了空间站的技术验证和建设。

如今,中国天宫空间站已形成完整的T字构型,总重量超过66吨,具备长期驻留和强大的科研能力。

与中国相比,印度在运载能力方面也面临明显劣势。印度目前最强的LVM3运载火箭只能将8吨级货物送入低轨,而中国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运力超过22吨,能够支持大型舱段的发射和在轨组装。

运载能力的不足直接限制了印度空间站的规模,使其只能定位于20吨级的迷你型空间站,这不仅驻留能力有限,科研功能也难以与中国天宫相提并论。

除了技术限制,资金问题也是印度面临的一大挑战。根据公开数据,印度的航天预算仅为几十亿美元,远低于中国和美国的航天投资。

有限的资金意味着印度难以支持大规模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实施。事实上,印度的空间站计划更多被外界解读为一种政治符号,而非科研驱动的工程。

莫迪在演讲中强调,这一计划是印度迈向“太空大国俱乐部”的重要一步。

从心理层面看,随着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中国天宫空间站可能成为未来唯一在轨的空间站,印度显然不希望在这一重要领域缺席。

哪怕是一个20吨的小型舱段,印度也希望打上自己的标签,以此证明其航天能力。

然而,印度的这一计划并非毫无意义。虽然技术积累和资源有限,但这一计划仍然体现了印度在航天领域的雄心。未来,国际合作可能是印度突破当前瓶颈的关键路径。

例如,印度可以与俄罗斯、美国或欧洲航天局展开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资金支持。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弥补技术短板,也能为全球科学家提供更多的实验平台,特别是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全球对新的科研平台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RLjqaTQdzir4796Cf2EYzU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