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作为狩猎采集者,生活在一个食物稀缺且分布极不均匀的环境中。对他们来说,能否高效地找到高能量食物,直接关系到生存和繁衍。因此,一种可能随进化而来的认知适应就是——大脑自动记录并优先记忆高卡路里食物的位置。
这样一来,我们的祖先就能更有效地寻觅到有价值的能量来源,同时还能将注意力留给躲避捕食者等其他重要任务。这种独特的机制,在许多其他动物身上也曾被观察到。
为了验证人类是否依然保留着这份技能,荷兰名校瓦格宁根大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大规模且极具创意性的实验,共计有500多名参与者投身其中。他们在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般房间中,沿着既定路线穿行,品尝或嗅闻各种高低热量的食物。
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参与者并不知道自己的(空间)记忆会被测试,因此他们对食物位置的记忆是完全无意中形成的。
研究设置了两种感官环境:在“多感官环境”中,参与者需要实际品尝食物;而在“嗅觉环境”中,他们只被要求嗅闻食物的气味。实验中使用了四种高热量(例如巧克力、薯片)和四种低热量(例如苹果、圣女果)的食物,每种都包含甜味和咸味选项,并且为嗅觉环境准备了相应的气味等效物。
实验结果非常有意思:
• 在多感官环境中,参与者回忆高热量食物正确位置的比例显著高于低热量食物。
• 即使在只有气味信息的嗅觉环境中,参与者也更能准确地回忆起高热量食物气味所对应的位置。这强有力地表明,人类的高热量空间记忆偏向即使在有限的感官信息下也能发挥作用。
• 这种记忆偏向的出现,与参与者对食物的喜爱程度、渴望程度,甚至对食物的熟悉度都无关。换句话说,即使某种高热量食物你并不特别喜欢,你大脑的“觅食系统”也可能已经悄悄地记住了它的位置。图3展示了食物的喜爱度、渴望度和熟悉度评分,这些因素在模型中得到了控制,并未改变核心发现。
• 虽然在多感官环境中的整体食物定位表现要优于嗅觉环境(因为多感官信息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线索),但高热量对空间记忆准确性的促进作用在两种感官环境中是同样显著的。
该理论认为,我们的记忆系统,就像身体的其他生物系统一样,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不断演化和塑造的,因此它会对那些与生存息息相关的“重要”信息表现出特殊的敏感性。
这项研究也再次强调了嗅觉在人类饮食行为中的重要性。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人类的嗅觉不如其他哺乳动物敏锐。然而,这项观察有力地证明了人类能够区分不同气味类型,从气味线索中推断出食物的卡路里属性,并能将气味物体定位在空间中。事实上,发达的嗅觉被认为在人类祖先的生存中发挥了关键的优势作用。
在现代社会,这种根植于基因深处的高热量空间记忆偏向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它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在琳琅满目的食物环境中,高热量选项更容易被我们注意到并选择,尤其对于那些这种偏向更强烈的人来说。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提醒我们,人类的心智中可能至今仍保留着一个隐性的认知系统,它被优化用于在古老多变的食物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能量觅食。下次当你又精准地找到了那份高热量零食时,这可能是原始本能。
参考文献:Human spatial memory implicitly prioritizes high-calorie fo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