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2018全国新闻传播学骨干教师研修班Day3

7月31日,2018全国新闻传播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第三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杨溟院长和复旦大学周葆华教授开讲。以下是当天的干货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的

改革探索

高钢

影响信息传播模式改变的技术

移动网络

便携终端

人工智能

数据分析

网融合:信息传播的全新物理平台建成

网络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和经营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把历史上不同媒体形态的独立演进过程统一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序的过程。

微传播:信息能量的全新基础单元诞生

每个人进行公共传播的能量被开掘出来,这种个体信息单元的传播能量经由互联网连接形成的超越时空局限的网络结构急剧放大。

大协作:信息创造的全新工作模式开启

WIKI提出了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思路:设定宏大目标,通过网际写作,将分散的个体创造能量聚集到同一目标的系统运行中,组织大规模的创造将这一目标不断实现并不断完善,其创造成果(可以被视为整个创造过程)为全社会所共享。

泛关联:信息链接的全新社会形态呈现

整个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推进着新的社会关联结构的形成,人们在互联网上已经超越着时空位置和文化背景,进行着新的社会关系的编织。

需要提起的关注

网络技术对媒体形态的融合性影响

社会发展对信息传播的广泛性需求

信息传播实践多维度的延展趋势

其他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之间的交互渗透

新闻实务教育的基础支撑要素

建设拥有跨学科知识、跨文化视野、跨媒体技能的师资队伍

建设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的课程体系

建设多功能、可拓展的融合性实验教学平台

新闻实务课程改革需要考虑的方向性结合

与新闻实践的结合

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与国际社会的结合

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的目标

将专职教师课堂教学与自身新闻从业者经验传授相结合,使新闻实务教学真正实现理念与经验的融合。

提升学生新闻叙事能力和从事深度报道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跨平台制作内容的技能,具备将同一新闻素材展现于不同媒介平台的内容生产的能力。

使学生熟悉不同社会制度下新闻报道内容与方式的异同,了解国际前沿新闻报道技能的潮流与动态。

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新闻职业精神、具有坚实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和新闻实务工作能力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建设新闻教育紧密联系新闻实践的通道,把新闻工作一线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引入本科生课堂教学,使新闻采写的每个教学环节获得鲜活、实用、前沿的来自新闻传播实践的优质的智慧资源。

二、建设适应全新社会环境与媒体环境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内容体系、教法体系和实训体系。

三、建设具有持久创新能力的教学运行机制,保证学院的新闻实务教学永远获得来自新闻实践前沿的知识与方法,为新闻实务教学提供来自实践的动力支持。

黑森林的诱惑——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趋势与跨界思维

杨溟

万物感知时代到来,信息孤岛消失。

人工智能成为通用技术。

感知智能与所有行业连接,产生新的动能、模式和机会。

传媒产业竞争,趋势在哪里

传统媒体的困境:竞相走在告别的路上

传统媒体式微的原因&自救难点:

(1)边界消弭后的跨界与新连接、新格局建立

(2)用户导向与产品导向的理念冲突

人工智能(AI) 仿生/类人机器智能科学

首先确立哲学层面的基本原则

智能感知:研究人——研究人-机-环境——关系

人机交互:基于关系的辅助、替代、超能

智能水平:对人的理解程度决定——机器智能水平

隐形智能和显性智能

显性智能:提炼知识、执行策略、工具替代等外显能力

隐形智能:人类直觉、想象、灵感、顿悟、审美、情感等能力

生物传感:是解开人类对于自身内禀能力理解的核心密码

跨学科研究与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FMCI将人类的重要情感如抑郁、压力、疲劳、关注度、兴奋度等,通过生理传感器的数据解读出来,并开发出行业应用产品,是全球领先的情感计算跨界研发团队。

01 生理和情感计算

02 情绪识别

03 人机交互

未来:人工智能(AI)与物联网时代

媒体生态的本质是能量交换系统

万物皆媒,媒皆有灵

所有传递信息、提供体验的都是媒体

传媒素养渗入所有环节和场域

传统生产方式不能适应个性化需求

传媒变局与新媒体传播教学探讨

周葆华

生产者:多元共生的新生产体系

传统意义上的内容行业(“新闻业”)是牌照制、许可制的

内容生产的主体集中于媒体机构

机构化、组织化内容生产的优势是中介化(成为社会可信赖的中介机构)、专业化(接受新闻教育的专业人士在专业规范保障下从事内容生产),但缺点是封闭化(议题)、保守化(形式、话语、体制机制)

新的内容生产主体不断涌现,形成新的“内容生产体系”

新闻/媒体机构成为新“内容生产体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社群次中心

机构新闻业的危机

表面危机

读者流失、盈利下滑、广告下滑

报纸关闭、新闻人“离场”/“退场”/“转场”

深层问题:

社会信息供给、流通逻辑的重组

媒体网络结构的重塑:从中心到节点

媒体环境的影响

商业主义

介质VS. 机构

内容:新节奏、新体验

新闻生产:从固态到液态

新的内容形态日趋重视体验性

媒介:分发/传播的新逻辑

媒介(渠道、传播)从教学科研的边缘进入中心

社会化、平台化、智能化

推荐系统的必然性与问题

受众/效果(媒介影响)

传统对媒介的理解:作为讯息内容的承载物,重点在于机构特征和其所传播的内容,而非作为基础设施和环境

反思以“内容-接触-个人”为基本特征的效果研究模式,重新想象媒介、想象媒介与人连接的方式及其影响

业界:内容价值评估

新媒体教学

从面向专业大众媒体机构培养向为多元共生的社会传播主体培养

从面向内容生产环节培养向为整个传播过程培养(如运营、产品)

从专注人文社科取向到与技术(数据)深度融合式的能力培养

整体思维上的转型是必须

不同学校/专业基于自身特色选择面向及其程度、做出特色

根基、价值观与方向感:三层结构——人文关怀与公共价值、核心能力(逻辑、分析、反思、表达)、具体技能

“互联网+”:新媒体化的新闻传播教学

“+互联网”:专业建制化的新媒体教学

书影推荐

高钢推荐

《传播边界的消失:互联网开启再造文明时代》高钢 著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杨溟推荐

《纸牌屋》《头号玩家》

《传感器与新闻》弗格斯·皮特 著 章于炎 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彩瞬间

高老师,还想听您讲一讲

宝宝也要茶歇

下学期的教材就选这个啦

课间专心服务,课上认真听讲

这个地方我也赞同

这块还得想一想

编辑整理:周粥粥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801A20TQU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