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点:专注灵魂世界心理成长
15
克拉克·L·赫尔(Clark L. Hull, 1884-1952)是20世纪中叶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是新行为主义的核心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目标是将心理学建设成一门像几何学或物理学一样精确、量化的自然科学。
以下是他的生平与主要贡献的详细介绍:
一、 生平简介
早年艰辛与健康挑战:赫尔出生于纽约州的一个贫困家庭。年轻时命运多舛,曾感染伤寒,后又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一条腿永久残疾。但这些困难并未阻止他求学的脚步。
学术转型:他最初在密歇根大学学习采矿工程,但因对哲学和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而转向心理学。最终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职业生涯:他大部分杰出的职业生涯是在耶鲁大学度过的(1929年至1950年),在那里他指导了许多后来成名的学生,如肯尼斯·斯彭斯(Kenneth Spence)、尼尔·米勒(Neal Miller)等,形成了著名的“耶鲁学派”。
方法论倾向:深受物理学和数学的影响,赫尔坚信心理学必须采用假设-演绎法。即先提出一套精确的公设和定理,然后通过严格的实验来检验和修正它们。他极力推崇量化,甚至试图用数学公式来解释行为。
二、 主要理论与贡献
赫尔的理论体系庞大而复杂,其核心是试图解释学习的本质和行为背后的动力。他的理论通常被称为“驱力还原理论”或“系统行为理论”。
1.核心理论:驱力还原理论 (Drive Reduction Theory)
该理论认为,所有行为的基本动力都来源于机体的生理需求。
驱力 (Drive, D):生理需求(如饥、渴、性)产生了一种令人不适的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就是“驱力”。驱力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推动机体做出行为以消除这种不适。例如,饥饿感(驱力)推动你去找食物。
习惯强度 (Habit Strength, sHr):这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强度。它取决于强化的历史,即这个行为在过去成功获得强化的次数。这类似于巴甫洛夫和斯金纳所说的条件反射强度。
强化 (Reinforcement):赫尔对强化的定义是核心中的核心:强化就是“驱力的还原”。当一个行为成功地减少了驱力(例如,吃东西减少了饥饿感),这个行为与该情境刺激之间的联结(习惯强度)就会增强。
行为潜力 (Reaction Potential, sEr):赫尔认为,一个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行为潜力”的强度。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
sEr = D × sHr
即:行为潜力 = 驱力 × 习惯强度
这意味着,一个行为要发生,既需要学习的习惯(sHr),也需要强大的动机(D)。两者是相乘关系,意味着如果驱力为零(完全不饿),即使习惯再强(你知道哪里能找到食物),行为也不会发生。
2.其他重要概念
为了完善他的理论体系,赫尔还引入了一系列中间变量:
刺激泛化:对特定刺激形成的反应,也会对类似的刺激做出。
目标梯度:有机体越接近目标(强化物),行为表现得越积极、越有效。就像马越靠近马厩跑得越快。
部分强化效应:与连续强化相比,间歇性强化形成的习惯更难以消退。
3.方法论贡献:假设-演绎系统
赫尔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他的方法论。他试图建立一个像欧几里得几何学一样的心理学体系:
提出公设:首先提出一系列不言自明的基本假设(公设)。
推导定理:从这些公设中逻辑地推导出可供检验的定理。
实验检验:通过严格的实验来检验这些定理。
修正系统:根据实验结果修正最初的公设和定理。
这种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的科学化和精确化。
三、 影响与评价
巨大影响:在1940-1950年代,赫尔是最主导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体系严谨、可量化,为当时的学习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框架,激发了海量的实验研究。他的学生斯彭斯和米勒等人也将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
批评与局限:
过于复杂:他的理论体系变得异常繁琐,包含大量公式和中间变量,后来被认为“笨重”且难以应用。
忽视认知因素:作为行为主义者,他完全忽视内在的认知过程(如期待、思维、表征),这成为后来认知革命批判的靶点。
无法解释所有行为:他的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基于生理需求的学习,但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为什么个体会从事那些不减少驱力、反而增加驱力的行为,例如:
探索行为:好奇地探索新环境。
追求刺激:如坐过山车、看恐怖电影。
无私行为:如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
克拉克·L·赫尔是一位雄心勃勃的理论家,他试图用一套统一的、数学化的科学原则来解释所有行为。
虽然他的宏大理想到最后并未完全实现,并被后来的认知心理学所超越,但他将严谨和量化带入心理学的努力,以及他对动机(驱力)与学习(习惯)如何相互作用的深刻分析,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是心理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