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点:专注灵魂世界心理成长
15
一、生平简介
威廉·罗纳德·多兹·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 1889–1964)是20世纪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被誉为“客体关系理论之父”之一。
他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曾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哲学、古典学和医学,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军医。战后,他转向精神病学研究,并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但后来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费尔贝恩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人格结构、心理发展及人际关系方面,他挑战了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即人类行为主要由性驱力和攻击驱力驱动),转而强调人际关系(客体关系)在心理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他的理论对后来的客体关系学派(如梅兰妮·克莱因、唐纳德·温尼科特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主要理论贡献
1. 对弗洛伊德驱力理论的修正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主要由生物本能(如性驱力和攻击驱力)驱动,而费尔贝恩则认为,人的心理动机主要源于对关系的需求。他认为,婴儿并非仅仅寻求“快乐”(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口唇期满足),而是寻求与重要他人(客体)建立联系。
2. “心理结构”的重构
费尔贝恩提出了一个新的心理模型,取代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结构。他认为人格由以下部分组成:
中心自我(Central Ego):健康的、适应现实的部分。
力比多自我(Libidinal Ego):渴望爱和依赖的部分。
反力比多自我(Anti-libidinal Ego):内化惩罚性父母形象的部分,导致自我攻击。
这种结构强调了早期关系如何塑造人格,尤其是不良养育方式如何导致心理冲突。
3. “分裂”(Splitting)与“内化客体”理论
费尔贝恩认为,当儿童经历情感忽视或虐待时,他们会“分裂”自己的体验:
理想化客体(好的父母形象) 被内化为可依赖的部分
拒绝性客体(坏的父母形象) 被压抑或转化为自我攻击
这种分裂机制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不健康的关系模式(如反复爱上冷漠的人),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试图修复早期创伤。
4.依赖与成熟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健康意味着“独立”,但费尔贝恩认为人类本质上是依赖性的,真正的成熟不是摆脱依赖,而是建立健康的依赖关系。这一观点影响了后来的依恋理论(如约翰·鲍比)。
三、对现代心理学的深远影响
客体关系学派的发展:费尔贝恩的理论为克莱因、温尼科特等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影响了整个英国客体关系学派。
心理治疗实践:他的理论帮助治疗师更关注早期关系对人格的影响,而非仅仅分析性驱力或童年性经验。
依恋理论的先导:他的“关系需求”观点后来被鲍比(Bowlby)整合进依恋理论,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部分。
对自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理解:他的“分裂”概念被用于解释人格障碍的形成机制。
四、代表作
《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Psychoanalytic Studies of the Personality, 1952)
《客体关系理论文集》(An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of the Personality)
费尔贝恩的理论将精神分析从“生物驱力”转向“人际关系”,强调早期养育对人格的塑造作用。尽管他的影响力在生前不如弗洛伊德或克莱因,但今天他被视为客体关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思想仍在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