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为什么你总在“坚持”和“放弃”之间疯狂摇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次揭秘大脑的决策之战

09.11

Science Partner

Bring you to the side of science

导  读

亲爱的科学伙伴,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上一秒还想“再卷一会”,下一秒就只想“彻底摆烂”?别再为自己的“间歇性努力,持续性躺平”而感到内耗了。你不是意志力差,而是你的大脑正在上演一场激烈的“内部博弈”。美国顶尖学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发现,是一个区域在猛踩“刹车”让你感受疲劳,而另一个区域在权衡得失后决定是否要继续踩“油门”。读懂这场大脑里的“拉锯战”,你就能真正理解那个时而拼命、时而倦怠的自己,并找到与自己和解的科学方法。

走,跟伙伴君来!

今日主笔 | 晶恒

●          ●          ●

为什么你总在“坚持”和“放弃”之间疯狂摇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次揭秘大脑的决策之战

“累”不是矫情,是大脑的真实信号

无论是连续加班后,面对复杂报表感到大脑“内存不足”的你;还是为了重要考试,刷题到深夜只想“一键关机”的你,那种“心累”的感觉都无比真实。过去,我们总以为这只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但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告诉我们:这其实是大脑发出的生理预警。由Vikram Chib博士领导的团队,将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了权威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招募了一批健康的年轻人,让他们一边接受脑部扫描(fMRI),一边完成一个越来越难的记忆任务。果不其然,随着任务难度攀升,参与者们普遍感到了精神疲劳。而此时的脑部扫描图像,就像一张精准的地图,清晰地标记出了两个“高亮”区域:右侧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这两个区域的活跃度急剧飙升,仿佛是大脑内部的警报系统被同时触发。这为我们长久以来模糊的“疲劳感”,找到了确凿的神经学证据。

“放弃与坚持”:“仪表盘”亮红灯了,但“驾驶员”说了算

为了让#科学伙伴们更形象地理解,我们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那个在你耳边低语“太难了,算了吧”的声音,源自你的“仪表盘警报系统”——右侧脑岛。它忠实地监测着你的“油量”和“引擎温度”。当认知资源消耗过度时,它就会立刻亮起红灯、发出警报,向你传递“累了,需要休息”的强烈信号。它就是产生疲惫感的源头。

而车开往何方,最终是由“驾驶员”——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来决定的。作为大脑的“CEO”,这位驾驶员会看到仪表盘上闪烁的警报灯(疲劳信号),但同时,他也在看着前方的路和导航上的目的地(任务的回报)。此刻,他必须做出决策:是立即靠边停车(放弃),还是忽略警报,继续踩着油门冲向那个充满诱惑的目的地(坚持)?

你最终的选择,正是这位“驾驶员”在你大脑中进行了一场紧张的“成本效益”计算后的结果。因此,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不只是“油门”,更是那个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要踩下油门的关键决策者。

“加钱”真的能让我们更有动力吗?

这个实验还有一个非常贴近现实的发现:当参与者感到疲惫时,仅仅是中等程度的奖励,已经不足以让他们选择高难度的任务。只有当奖励的额度足够诱人时,他们才愿意“说服”自己再拼一把。这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老板画的“大饼”不再诱人?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才能在疲惫时说服自己继续“内卷”。

这说明,我们的大脑在疲劳时,会变得异常“精明”,对投入产出比(性价比)的计算会更加苛刻。它需要一个足够分量的外部激励,才能抵消掉内部“刹车”系统产生的阻力。

有趣的是,研究者指出,我们主观上感觉“我不行了”,和我们大脑实际的能力上限,可能并非一回事。只要“油门”踩得够狠,激励足够到位,大脑的潜能往往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

从“内卷”到“躺平”,我们如何自洽?

这项研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在“内卷”和“躺平”之间反复拉扯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自洽方式。它告诉我们,感到疲惫、想要放弃,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认识到这一点,可以极大地缓解我们的精神内耗和自我指责。我们可以学着像一个观察者一样,感受自己大脑里“仪表盘”和“驾驶员”的互动。

当你发现自己只想“躺平”时,或许可以问问自己:是我的“刹车”系统发出的信号太强了(真的需要休息),还是我的“油门”系统缺乏燃料(目标不明确或激励不足)?这种基于科学的自我审视,能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精力管理决策。当然,这一发现对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伴有严重认知疲劳的疾病,也指明了新的干预方向,未来有望通过更精准的手段帮助患者重建生活的动力。

晶恒说两句:做自己心智能量的好管家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背着心智能量包前行的旅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这项研究,就像递给我们一份能量包的“使用说明书”。它让我们明白,疲劳感是仪表盘上的警示灯,而非需要被消灭的敌人。

当你感觉“刹车”被踩死时,别一味苛责自己不够努力,或许是时候停下来,为自己补充真正的“能量”——无论是充足的睡眠,还是一次放空的大笑。当你觉得“油门”乏力时,不妨重新审视你的“导航”——你的目标是否还让你心动?前方的“奖励”是否还值得你全力以赴?适时地“踩刹车”是为了更安全、更长远地行驶。理解并尊重你大脑的运行规律,你才能在喧嚣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地做自己心智能量的好管家,找到属于你的最佳节奏。

参考文献: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IE5Pi3cN-s1exGcqsOz8Vn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