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浩瀚宇宙,可不是只属于美国NASA一家

当地时间9月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突然对持有美国签证的中国公民关上了大门——这些原本以合同工、研究生或高校科研人员身份参与NASA项目的中国学者,被集体拒绝访问NASA的数据系统,甚至无法参加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线上线下会议。

熟悉NASA运作的人都清楚,美国对中国公民参与其项目的限制并非始于今日,但此次禁令的“一刀切”程度,却创下了近年之最。

消息经彭博社10日披露后,迅速引发全球航天界哗然。

NASA发言人史蒂文斯对此轻描淡写,声称此举是“为确保工作安全,针对中国公民采取的内部行动”,可这看似冠冕堂皇的“安全”借口,却根本掩盖不住华盛顿在航天领域日渐显露的焦虑与霸权思维。

彭博社援引匿名知情人士的话指出,过去虽有聘用限制,但持有合法签证的中国科研人员,仍能以合作研究、学生助理等身份参与部分非涉密项目。双方学者在深空探测、天文观测等基础研究领域也曾有过不少技术交流。

而这次,NASA直接切断了所有“非美国公民”中的中国群体与项目的关联,连已接入数据系统的科研人员都被“瞬间踢下线”,如此决绝的操作,与其说是“保障安全”,不如说是“关上窗户”。

NASA禁令背后的“双重标准”

同样是“外国公民”,日本学者却能拿到“通行证”,中国学者却被“全面禁入”。

这种区别对待,显然与“安全”无关,只与“国家身份”挂钩。

航天领域资深专家、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员张克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NASA的所谓‘安全考量’站不住脚。基础航天研究,比如月球土壤成分分析、深空辐射环境探测等,大多属于公开性科学数据,不存在涉密风险。即便涉及技术应用,国际合作中也有成熟的信息隔离机制,美国此前与欧洲、加拿大的合作从未因‘安全’搞过这种全面禁令,唯独对中国如此,本质上是把技术问题政治化”。

事实上,美国对中国航天的“封锁”早有前科。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条款》,明确禁止NASA与中国政府所属机构开展合作,当时就引发国际科学界批评。

但即便如此,美国民间科研机构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仍未完全中断,部分高校合作项目、学术研讨会还能正常进行。

而此次NASA的新禁令,相当于在《沃尔夫条款》的基础上“加了一把锁”,连非政府层面的科研人员合作都被彻底阻断。

这种“层层加码”的操作,暴露的正是美国对中国航天发展速度的深深“忌惮”。

“怕输”才是真焦虑

NASA为何偏偏在此时收紧禁令?其实答案就藏在中美日益激烈的“登月竞赛”中。

目前,中美两国都明确提出未来5年内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完成载人登月任务,嫦娥六号已成功带回月球背面样本,嫦娥七号、八号的月球南极探测与基地建设前期任务正在推进;

美国则依托“阿尔忒弥斯”计划,试图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实现重返月球,可该计划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多次因技术问题推迟,原本定于2024年的载人绕月飞行任务,如今被推迟到2027年,登月时间更是蒙上阴影。

这种“中国稳步推进、美国屡屡延期”的局面,让华盛顿的“焦虑感”不断升级。NASA内部近期频繁讨论“中国可能先于美国登陆月球”的话题,甚至有官员私下表示“这将是美国航天的耻辱”。

而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在9月初的一场闭门会议上,被问及“若中国先登月会如何”时,脱口而出“I'll be damned(那我真是活见鬼了)”。

这句情绪失控的表态,恰恰道出了美方的真实心态——在航天领域的“老大”地位受到挑战时,他们想到的不是加速自身技术突破,而是用“封锁”来延缓对手脚步。

客观来看,中美在登月技术上各有优势。

中国的长征五号重型运载火箭、月面着陆器技术已通过多次任务验证,嫦娥系列探测器的样本返回成功率100%;美国则拥有更成熟的载人航天经验,SpaceX的星舰虽仍在测试阶段,但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领先。

可美国似乎不愿接受“竞争并存”的局面,反而试图通过“隔绝合作”来维持垄断。

这种“焦虑驱动的封锁”,早已在其他高科技领域上演过。

就比如此前,美国为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出台了多轮芯片出口管制措施,试图切断中国企业获取先进制程芯片的渠道,结果却倒逼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设备等领域加速突破。

如今在航天领域故技重施,恐怕还是会重蹈覆辙。

“锁门”挡不住技术进步

NASA的禁令出台后,不仅中国学界表示反对,美国国内的科研机构也颇有微词。

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系教授斯科特・哈珀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质疑:“我们实验室有两位中国博士生,他们参与的是月球尘埃对航天器材料影响的研究,这些数据在国际航天会议上都会公开,何来‘安全风险’?禁止他们参与,只会让我们的研究进度滞后”。

在这条推文下,不少美国学者跟帖表示,自己的团队也面临类似问题,“优秀的科研人才被排除在外,受损的是美国航天的创新能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一边喊着“保障安全”,一边却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航天合作。除了与日本合作登月舱,NASA还计划让印度航天员参与载人绕月任务;又与加拿大航天局敲定合作,由加拿大负责为“阿尔忒弥斯”计划提供月球车技术。

这种“选择性合作”的本质,就是想打造一个“排除中国”的航天联盟,维持美国在航天领域的主导权。

可问题在于,航天合作不是“拉小圈子”就能成功的

中国在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早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欧洲空间局主动与中国合作嫦娥六号样本分析,俄罗斯邀请中国参与月球科研站建设,这些都说明,美国的“封锁”根本无法阻止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正常航天交流。

而且事实早已经证明,这种“堵路”的做法从来不会成功——中国在被封锁的领域反而发展更快,从北斗系统到空间站,从新能源技术到量子计算,都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或许未来某天,当中国航天员踏上月球时,NASA代理局长那句“那我真是活见鬼了”,会成为美国航天霸权衰落的注脚——毕竟,靠封锁维系的优势,从来都不长久;靠合作实现的进步,才是全人类的财富。

如今,月球的大门正为全人类敞开,而美国却选择给自己关上一扇窗。

这种“自断臂膀”的操作,究竟是在“保障安全”,还是在“暴露焦虑”?

答案很清楚。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dPKJ3CcXnXOW1EAnEAbW9o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