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题目(英文原题)
:Fast and Efficient Inverse Design Framework for Multifunctional Metalenses
作者
:Xixian Zu, Xiaoyu Sun, Wei Yan, Wei E. I. Sha*, Min Qiu*
单位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西湖大学工学院、西湖光电研究院、西湖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期刊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LPR), 2025, Vol.19, 2400886
DOI
:10.1002/lpor.202400886
一句话核心结论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形状约束拓扑优化(SCTO)与离散粒子群优化(DPSO)**的混合逆向设计框架,使多功能超透镜在实现高数值孔径、宽带消色差与扩展景深方面达到目前最佳水平,并大幅降低了设计与加工难度。
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
超透镜(Metalens)因其超薄、紧凑和高分辨率的聚焦能力,广泛应用于成像、量子光学和光谱学。然而,现有设计方法存在显著局限:
难以同时兼顾高数值孔径(NA)、宽带消色差、扩展景深(DOF)与高效率;
基于单元胞的设计方法受到局域近似和相位离散化限制,尤其在高 NA 情况下表现欠佳;
拓扑优化虽能提供更多自由度,但其结果往往存在纳米级像素化特征,极难加工。
因此,亟需一种兼具设计灵活性、计算高效性与加工可行性的新型框架。
技术原理与创新点
研究团队提出了**“混合逆向设计框架”**(Hybrid Inverse Design Framework):
SCTO(形状约束拓扑优化)
—— 将设计空间转换为同心环形结构,既提升了结构鲁棒性和偏振无关性,又降低了仿真维度与计算复杂度。
DPSO(离散粒子群优化)
—— 在 SCTO 优化的结构基础上调整有限的高度层级,实现更高效的整体性能提升。
计算创新
—— 利用结构对称性,仅需 2D 轴对称仿真即可近似 3D 行为,显著加快计算收敛速度。
该框架兼具局部+全局优化优势,在维持加工可行性的同时实现了性能突破。
实验验证与性能
研究展示了两类超透镜:
扩展景深超透镜
材料:SiC;直径 26 µm;设计波长 1064 nm
DOF 提升至4.11 µm(单 SCTO 优化的 6 倍)
实测衍射效率23%,接近理论极限
设备采用离子束刻蚀加工,可实际应用于量子点光源高效提取
宽带消色差超透镜
工作波段:850–1150 nm,带宽300 nm
数值孔径:0.984,属于目前报道最高水平之一
跨波段保持稳定焦距,消色差效果显著
平均衍射效率:10–13%
(与其他工作对比见 Table 1,可见该设计在高带宽 + 高 NA组合上独树一帜)
学术贡献
提出了一种跨维度协同优化框架(SCTO + DPSO),实现快速逆向设计。
实验证明可在SiC 平台实现高 NA、多功能金属透镜。
展示了扩展景深与宽带消色差金属透镜的领先性能。
为量子发光器件的光场调控提供了可扩展、可加工的新设计范式。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当前加工采用的 FIB 刻蚀存在再沉积效应,影响实际效率。
器件尺寸仍受限于计算与加工能力,未来可结合深度学习进一步放大规模。
有望扩展至其他高折射率材料平台(如 GaN、GaAs)以应用于红外或可见光量子光学。
总结
这项工作提出的混合逆向设计框架,成功解决了传统超透镜设计在高 NA、宽带、扩展景深与可制造性间的矛盾。其在量子光学、超分辨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启示——未来的平面光学设计将更高效、更“可落地”。
图文赏析
图1. 混合逆向设计框架
a) 多功能超透镜示意图。
b) 优化流程示意:局部优化(SCTO) 全局优化(DPSO)。
c) 优化过程中 FoM 演化曲线,DPSO 带来 37.6% 提升。
图2. 扩展景深超透镜的制备与测试
a) 仿真电场分布对比图(SCTO vs SCTO+DPSO)。
b) 金属透镜的 SEM 图像。
c) 光学显微镜图像(明场/暗场)。
d) 光聚焦测试截面与三维光强分布。
图3. 宽带消色差超透镜
a) 结构示意图。
b) 跨波段焦距保持曲线。
c) 仿真聚焦点扩展函数 (PSF)。
d) 不同波长下的聚焦光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