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大名鼎鼎的旅行者2号(Voyager 2)探测器造访了土星以及土星的一些卫星,其中就包括了土星的第三大卫星——土卫八(Iapetus),当旅行者2号从这颗星球的北极上方飞掠而过的时候,拍下了这样一组照片。
从中可以看到,在土卫八的赤道区域存在着一系列的“白色斑点”,科学家当时就认为,这些“白色斑点”很可能表明了那里存在着异常的隆起,在2004年时候,这个观点得到了卡西尼号(Cassini)探测器的证实。
(卡西尼号是一个专门探测土星系统的探测器)
从卡西尼号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土卫八的赤道区域确实存在着一个狭长的隆起结构,其形状与我们常见的焊接痕迹颇为相似,其庞大的规模,使得土卫八整体看上去宛如两个半球被“焊接”到了一起。
根据科学家的测算,土卫八表面的这道“焊痕”长达1300公里左右,平均高度约为13公里,平均宽度约为20公里,而从那些分布在其上的陨石坑可以推测出,这道“焊痕”的形成年代应该非常久远。
(卡西尼号拍到的这道“焊痕”的细节)
不得不说,土卫八如此奇异的造型实在是令人浮想联翩,我们甚至还可以想象,土卫八表面的这道“焊痕”有可能是一种“人工痕迹”,而这也就意味着,或许这颗星球是一艘废弃飞船,可能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科技发达的智慧文明来到了太阳系,并因为某些原因将它留在了土星附近……
当然了,这只能算是不切实际的想象而已,毕竟如果真有这样的智慧文明,那他们的宇宙飞船就算有焊接痕迹,也不可能会像我们所看到的这样粗糙。那么,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讲,这又应该如何解释呢?
实际上,土卫八表面的这道“焊痕”被科学家称为“赤道脊 ”(Equatorial ridge),而关于它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也给出了一些相对合理的假说。
例如有观点认为,在土卫八形成之初可能经历了一段高温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整个星球基本上处于熔融状态,它也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它当时的自转速度可能远高于现在,在其高速自转产生的巨大“离心力”的作用下,其赤道区域就会向外凸起,形成一个明显的隆起结构(注:“离心力”其实是虚拟力,其本质是物体惯性的一种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卫八逐渐“冷却成型”,其自转速度也在土星潮汐力的作用下逐渐放缓,而那个赤道隆起结构却保留了下来,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赤道脊 ”。
也有观点认为,土卫八的主要成分是水冰和岩石,在它形成后的某个阶段,其内部可能因为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原因产生了可观的热量,这些热量足以让其内部物质部分融化,形成一种具有流动性质的“冰岩浆”。
在内部压力的驱动下,这些“冰岩浆”会寻找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涌出,如果土卫八的地壳在赤道区域存在一条巨大的裂缝,那么它们就会沿着这条裂缝喷发出来并在其表面凝固,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喷发,一层又一层的凝固,最终就在这颗星球的赤道上形成了巨大的隆起结构。
(土卫八“赤道脊”想象图)
还有观点认为,土卫八有可能是从土星环之中迁徙到现在的位置上的,在它运行在土星环中的那段时期里,它会不停地吸积土星环里的物质,在此过程中,由于星球自转和轨道运动等力学关系,这些物质最容易堆积在卫星的赤道区域,日积月累之下,就形成了“赤道脊”。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土卫八的质量足够大,在理论上有能力拥有一个很小的星环结构,有可能土卫八曾经遭遇过一次剧烈的撞击,撞击产生的碎片在它周围形成了一个星环。
(土卫八的星环想象图)
但这个星环却是不稳定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其中物质的轨道高度不断地降低,最终像下雨一样,纷纷扬扬地坠落到土卫八的表面,而由于星环结构本身就是在星球的赤道平面上展开的,因此这些物质就在土卫八的表面堆积出了“赤道脊”。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只能算是一些未经证实的假说,总的来讲,土卫八表面的这道“焊痕”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