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可以给你答案,但无法教你思考。从古典哲学到现代科学,从逻辑到直觉,助你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在不确定的时代做出理性决策。
跟随宝藏教授马兆远,一起学习The Logic of the World,获得理性决策的智慧。
今天,我们来学习科学的本质:不确定性 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我们努力生长智慧
“
不确定性,
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
来源:马兆远 世界的逻辑
藏传佛教有一种坛城艺术,僧侣们用彩色沙子在地上精心创作作品,这个过程可能耗时数月甚至数年。在画作即将完成之际,僧侣们会将其摧毁,以象征世间的无常和变迁。
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智慧呢?
学逻辑,长智慧,这事还真挺有意思的。
你发现没?真理这东西,有时候是相对的,但在某些阶段或条件下,它又挺绝对。
就像学任何手艺,入门先懂规矩,科学也一样。它早期的基本行规就是:只研究那些“有效,且能被检验”的事实。换句话说,你得能把话说明白,把事儿验清楚。
为啥这么严格?因为所有知识体系,都是人在当时条件下,对已有现象的归纳和总结,目的就是为了让认知有逻辑、世界有秩序。
不过,从20世纪30年代起,物理学、数学、混沌理论一步步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骨子里藏着不确定性。它在很多领域都冒出来,狠狠挑战了我们过去追求“绝对确定”的执念。
所以,如果你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也就是回归事物最根本的起点——就很容易理解下面这个行为了:
科学家们建起一套宏伟的知识大厦,预测了很多现象,可某一天,他们可能亲手推倒它,再重新盖一个。这不是打脸,而是螺旋式上升,是一场持续“创造性的重生”。
而这,恰恰是科学的真本事,也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确定性,有时候只是一个阶段的假象;条件一变,不确定性就又浮出水面。
科学家是理性的,但他们也同样感性。这或许恰恰说明——理性和感性,从来就不是割裂的。
我们既要理解自己,也要理解自然;而表达,就是我们沟通思想的方式。
关键词:#坛城艺术#不确定性原理#理性与感性#世界的逻辑#马兆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