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佳士得将拍卖人工智能的画,AI的作品到底能值几个钱?

近两年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类似于:“某某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言论,在大家的印象里,那些传统行业中从事重复性体力劳动的职业已经岌岌可危,比如说:超市收银员、电话客服、流水线上的工人……,然而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职业则相对安全:比如艺术家。

但前不久一条新闻让艺术家们心头一震:2018年10月,佳士得纽约拍卖会将会首次拍卖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绘画。

画作内容是一幅半身肖像,画中男子身着白色衬衫和深色外套,衣服和阴暗的背景融为一体,不规则的边缘似乎还带着一些随性,乍一看,也许你还真会以为这是哪个艺术家未完成的习作。

《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 Edmon de Belamy》

但画面右下角的一串奇怪数字可能会让你觉得困惑,这个位置常规来说应该是艺术家签名的位置,没错,这串数字出现在这就是为了提示我们:这幅画是人工智能的作品,签名内容正是生成这幅画的GAN网络所用的损失函数:

一个名为Obvious的团体试图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的技术来创造18世纪风格的写实肖像。他们让计算机分析了成千上万的经典肖像,通过判断图像的相关性、抛弃没有足够共同特征的图像,从其他数据中学习,从而创建出与原始数据源相似、但不相同的新图片。

举个例子:

上面这是最简单的情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程序员们还可以将数据源分类或给数据源贴标签,比如说将图片分为喜欢或不喜欢两类,或者给图片贴上“忧伤”、“高兴”、“愤怒”等情感标签,以便在生成图片时有更“人性化”的变化。

对于生成结果,程序员们还可以“教”人工智能学习不同的绘画风格,甚至“模仿”毕加索、莫奈等名家的画风。

《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这幅作品使用的“生成对抗网络”(GAN)技术的独特之处是:图片生成后,算法中的“辨识器”会自行检验它是否由机器创作。只有图片“真”到能够成功的“骗”过“辨识器”的时候,才算是“定稿”了。

而且算法中还加入了一些很重要的随机功能,因此即便是使用相同的输入,算法也会每次渲染出不同的结果。就像艺术家不可能“创造”两幅完全相同的作品,每一个因素在不同的时刻也会对计算结果造成不重复的影响。

打个比方,假设Obvious老师命令机器人小A和小B学写唐诗,在熟读唐诗三万首之后,小A依葫芦画瓢的写出一首习作,写完以后小A拿诗去给小B看,问他:“你看这首诗是人写的还是机器人写的?”小B一眼就看出来是诗是机器人写的,于是小A不得不回去重写,写完又来让小B猜,一遍又一遍,直到小B惊呼:“哎呀,这是难得的人类的真迹啊”!然后他们就可以高兴的拿这首诗去“交作业”了。

再然后,“佳士得”出版社看中了这首诗,联系Obvious老师申请发表。老师同意了,并给作品署上了小A和小B的名字,虽然他俩的名字是一组没有太多人能看懂的函数……

这差不多就是整个故事了。

《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并非Obvious的第一幅作品,事实上他们不仅给爱德蒙“画”了肖像,还给他创造了一整个家族:

贝拉米家族人物关系图(虚构)

《贝拉米伯爵 -》应该是团队的处女作:

这幅画被ICART艺术学院的教授尼古拉斯·劳格罗·拉塞尔(Nicolas Laugero Lasserre)买下,现收藏于巴黎艺术画廊Art 42。

《贝拉米伯爵夫人 - La Comtesse de Belamy》

《贝拉米公爵 - Le Duc de Belamy》

《贝拉米公爵夫人 - La Duchesse de Belamy》

《贝拉米男爵 - Le Baron de Belamy》

《贝拉米男爵夫人 - La Baronne de Belamy》

《贝拉米大主教 - L'Archeveque de Belamy》

《贝拉米侯爵 - Le Marquis de Belamy》

《贝拉米红衣主教 - La Cardinal de Belamy》

《贝拉米夫人 - Madame de Belamy》

这一家子除了最后这张夫人貌似还有点“姿色”,其他成员多少都有点歪瓜裂枣的感觉。但是从色调、气氛来看,伯爵公爵男爵主教等等这些头衔的气质和时代感还是被人工智能抓到了那么一丢丢。

目前,《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这幅作品估价在7000-10000美元,约合人民币47000-68000元。暂且不讨论作为一张绘画作品,AI目前的这个水平值不值这个价。在当今社会和艺术市场里,艺术价值的高低多多少少受到了商业运作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10月拍卖的这一天或许将被写入历史,因为这将意味着人工智能创作的绘画作品正式作为“艺术品”被市场接受,“标志着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将登上世界拍卖的舞台”

“艺术品”是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虽然人工智能的作品被拍卖行看中了,但它到底有没有艺术价值?这还让很多人困惑着。

其实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已经开始出现在艺术圈,比如说Atelier des Lumières展出的作品《Poetic_AI par le collectif Ouchhh》就是两位艺术家和人工智能一起完成的视觉创作:

前不久在巴黎大皇宫举行的展览“艺术家&机器人”(Artistes & Robots - La relève artistique ?)就在讨论机器人是否能成为艺术的继承者。

然而大众始终只是去看个新鲜,假若十月拍卖成功,之后人工智能生成的画动辄价值上万,大众的反应是不是还会那么平和?特别是那些终生作画也难以果腹的艺术家们,内心又会翻起何等惊涛?

艺术,在今天、在将来该如何定义?如何演变?

2017年10月《纽约客》杂志封面插图

在巴黎一所公寓里,3个二十几岁的法国大男孩创立了这个叫Obvious的组合:皮埃尔·福特雷尔(Pierre Fautrel)和高提尔·韦尔涅(Gauthier Vernier)都是商校背景,雨果·卡塞勒-杜普雷(Hugo Caselle-Dupre)是一个计算机工程师。外人看来他们不过是技术宅,而他们却认为自己是概念艺术家。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成为艺术家?”

这正是Obvious团队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始终只是一种“工具”,就像照相机一样。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是背后创造并控制人工智能的人(就是他们自己啦,果然是信心爆棚的小哥哥们)他们希望能把算法从科技范畴中解放出来,让人工智能更多地参与到艺术领域。

AI是一种新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潜力。不仅如此,人类也是第一次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工具的创造潜力。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

他们的回答是:

人工智能会取代今天的人类,以便让明天的人类用他们选择的方式,活得更像艺术家。

《贝拉米伯爵夫人 - La Comtesse de Belamy》的生成

你怎么看呢?

会不会有一天当你打开电脑,

发现人工智能已经把当天的工作全做完了呢?

信息及图片主要来源于:

http://obvious-art.com/index.html

内容由【被设计】编译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904G02SRU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