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74人8周血栓“消退”?日本科学家突破研究:就藏在日常蔬菜中

1980年,日本生物学家须见洋行刚刚做完一项关于血液的研究,躺在沙发上休息,这时,他无意中看到餐桌上的纳豆,脑子里闪过一个想法:把它跟血液结合,会发生什么呢?

于是立马起身,提取纳豆菌丝,加入人工血栓,静置实验。过了2个小时偶然检查时,发现血栓竟然已经溶解了2厘米,而平时常用的尿激酶,则需要近2天时间。

由于研究发生在下午两点半,这项震惊世界的发现,又被学界称为“下午两点半实验”。须见洋行将纳豆中的急速溶血分子命名为:纳豆激酶。

后续科学家们轮番实验并给出专业解释:纳豆激酶不仅能直接溶解血栓,还能激活人体自身的溶栓功能,让没有活性的酶变成能够溶血栓的活性酶。此外,槲皮素、萝卜硫素都具有此类能力。

正如法国名医Thomas Sydenham所说的“人与血管同寿”, 科学家发现,人体心脏的使用时间达到200年,而血管仅有75年。因此,血管常被戏称 “命管”。

而血栓,属于血管中常见的“堵塞”现象,这种持续闭塞的流通环境会导致大脑、心脏等关键器官供血不足,心血管疾病因此产生,甚至影响存活时间,可见其重要性。

NIS实验室率先举行了一组随机对照实验,74名18到85岁的高血压志愿者受邀参与,每人每天服用100毫克的nattokinase物质或安慰剂。

8周过去,服用实验物质的志愿者,出现血压降低,体内血栓溶解,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缓解的现象。

很快,上述物质声名鹊起。“纳豆顿顿有,活到九十九”成了家喻户晓的顺口溜。科研反哺市场,一时间,诸多资本下场布局。立鼎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我国相关市场规模达到亿级,心血管预防领域已成下一片蓝海。

被认为是“纳豆之父”的须见洋行所在研究所,联合我国科学家研发出“畅/络/因”,将溶栓物质nattokinase复配双重专研SIRT和NK因子,多维度调节心血管和中枢神经,开辟国内心血管养护市场,睡眠更好、心不慌、麻木减少等问题成为后续高频反馈词。

中国医学科学院对17.7万的“血管年龄”研究后发现,血管年龄平均比实际年龄老 13 岁,男性差距高达 15 岁。

可见,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受困于“血管问题”。而《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同样验证了这一观点,我国有超3亿人罹患此类疾病,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常见病。

因此,相比于深陷疾病,大多数人更愿意“防患于未然”,将目光放在血管养护上,科学家也从实验室落地出稳定成熟的手段。上述“纳豆之父”研究所联合落地的成果,在亰东流行,提前预防问题形成,为“命管”增力。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尽管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越来越多像“畅-络-因NK”之类成熟的“解决”方式落地,但由于心血管问题隐患潜伏期长、发病急促,即便发病后幸存,也难以摆脱生活不能自理、长期高额治疗等困局,痛点往往是“预防大于治疗”。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刻意保养必不可少。可低盐、低糖饮食,进食粗粮、少油食物,减轻血管清理压力;还可以保持适度运动、良好心态,避免熬夜、减少吸烟等。

如今,人们对“生存质量”讨论空前、关注异常,大众对相关类科普,及相关健康讨论接受度往往更高。未来,随着国内外科研、政策的不断落地,人们将会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心脑血管问题。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g5bXnSj1L3JCR6oo4jKFa5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