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最强大脑是脑机融合,未来来了吗?

连线美国版12月底的杂志再次采访了Kernel科技的创始人布莱恩·约翰逊,详细描述他在脑机融合界面上的一些进展。

这个话题听了一阵子了,没有特别去了解。特斯拉的总裁Elon Musk常常声音最响,他一直是人工智能唱衰一派的,但是他的结论对抗性却很强:人类必须武装起来,才能够对抗人工智能的威胁。

网上查了一下这才发现,《经济学人》最近一期封面文章也是讲脑机融合的话题:

连线美国版的网站更新很慢,我没有找到文章原文,但是发现网易科技频道上已经有好事者已经翻了中文版(需要批评的是,居然没有注释出处):http://tech.163.com/17/1122/07/D3R4NJNE00097U81.html

经济学人的文章在腾讯科技频道也可以看到:http://tech.qq.com/a/20180114/001781.htm

有兴趣的可以认真看看。这个话题真的太新太深了,欢迎大家推荐各种科普和更正。

我总结一下,连线列出来的美国在这个领域的几个重要角色:

Braingate:

创始人:主要由大学和医院组成

投资:未知

目标产品:系统。让芯片植入大脑皮层中,解构神经运动

目标使用场景:用意识/思想控制受伤的四肢或义肢、在电脑上打字

目前进展:靠思想一分钟可以打8个单词

DARPA

创始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是五角大楼的下属机构,是秘密研究分支

投资:网传去年投资了6500 万美元,分配给 6 个组织,以创造较高分辨率的植入接口

目标产品:系统。到 2021 年,系统能够同时处理100万个神经元

目标使用场景:大脑控制的神经恢复和感官恢复

目前进展:系统只能最多和上千个神经元进行交流。科学家目前还不了解大脑的所有神经元如何互相交互

Facebook

创始人:Mark Zuckerberg。登月计划部门(8号楼)负责人为Regina Dugan,曾任DARPA局长,已于去年10月宣布今年初将离职,只在公司呆了18个月

投资:未知

目标产品:硬件。扫描大脑并“翻译”成屏幕文字。几年内可以达到1分钟100字。一个由 60 多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正在开展这个项目,其小组成员来自 Facebook 内部和外部

目前进展:未知

Neuralink

创始人:Elon Musk,2016年成立

投资:未知

目标:“和机器共生互利”,感官和情感体验和机器现实互相融合。

目标产品:未知。不过正在努力创造各种新型植入体。并设定了一个目标,即在 2021 年前开发残疾人临床使用的脑机接口。据 Elon Musk 估算,为健全人设计的设备大约还需等待八到十年的时间

Kernel

创始人:Bryan Johnson,这次连线杂志的采访对象,2016年10月成立

投资:1亿美金

目标:读写神经编码。Johnson 认为,人工智能的兴起需要伴随着人类能力的同步升级。“难以想象,到 2050 年,人类会处于一个无需主动提升自己的世界。”他说,并期待着人类能随心所欲地获得新技能,或者与他人心意相通

其他一些背景资料是:

大脑有860亿个神经元,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在大脑研究方面,科学家已经取得不少进展,比如揭示甚至操纵简单大脑功能背后的神经回路,但是诸如想像力,创造力和记忆等功能却是如此复杂,世界上所有的神经科学家联合起来可能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上面提到的几个重要角色DARPA列的目标最具体,也只能是所有神经元的86000分之一,所以这个脑机融合话题我们大概要再听个10年、20年)

不过人类近年来的进展速度可以参考下《经济学人》的资料:

我百度了一些国内的新闻,对于这个领域的报道也基本集中在硅谷和五角大楼,对于这个领域自然有些伦理上的质疑。

国内的读者还普遍存在另一种焦虑,我们的科技精英们在忙什么?除了忙着赚钱外,有人在想着未来吗?我看到这条新闻:

2017年12月15日,清华大学一口气成立了两个跨学科的研究机构——“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和“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两个都与人工智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将致力于系统及计算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而“未来实验室”将首先在颠覆式学习、未来人居、未来医疗健康、计算摄影学、情感计算与新一代交互系统、多通道认知与交互等未来应用领域开展工作。今年早些时候,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曾透露:中国“脑计划”(脑科学研究计划)计划年底推出。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将致力于系统及计算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脑科学是当今科学领域最重要的、高度交叉的学科,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传统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范畴。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将聚集国际一流学者,开展具有开创性、颠覆性、前瞻性的研究,同时带动清华大学工科和生物及医学方向的交叉研究,推动及引领学校的交叉学科发展。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新型的脑活动测量和调控等下一代关键技术,运用工程技术和计算模型等手段探索脑科学中复杂的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脑疾病及脑健康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攻关类脑技术、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系统研究等。实验室将尤其注重和国内、国际各领域同行交流,为脑与智能交叉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都是人类认识自然界与构建人类社会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其和谐统一是战略性、基础性与前瞻性创新的动力源泉。未来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人才与综合学科布局优势,汇聚国际一流专家学者,开展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的多层次、大跨度交叉,激发“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无疆界创新,探索人机物融合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类认知、交互、逻辑产生变革,藉由文化、创业家精神融入,构建交叉原创基础理论高地,推动产业跨越式引领发展。实验室将首先在颠覆式学习、未来人居、未来医疗健康、计算摄影学、情感计算与新一代交互系统、多通道认知与交互等未来应用领域开展工作。实验室将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未来,不断革新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孵化创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让未来触手可及。

【中国脑计划】中国“脑计划”经过三年多酝酿,已经作为重大科技项目被列入“十三五”规划。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家就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在中国“一体两翼”的部署达成初步共识。所谓“一体”,就是以阐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认识脑)为主体和核心;“两翼”是指脑重大疾病的研究及通过计算和系统模拟推进人工智能的研究。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科学院启动“脑功能联结图谱”先导科技专项,计划10年投入6亿元人民币。消息显示,在脑科学上,中国还有一个大手笔预计10年共投入80亿人民币。美国与欧盟的“脑计划”投资总规模预期分别为60亿美元和10亿欧元(约合12亿美元),期限则都长达10年。

目前,除了清华以外,北大、浙大、复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成立了脑科学相关的研究所。

看来,或许不久的将来,脑机融合就可以在身边小范围实现。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27G08OYO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