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疼痛,是一种短暂的负面感受体验。虽然这是一种令人不适的感觉,却实际上往往是“救命信号”,能帮助我们避免危险。当我们触碰到滚烫的炉子、踢到脚趾,或者被低枝撞到头时,神经系统就会立即发出的警报。随着时间推移,疼痛会消退,伤口会愈合,但“教训”会留在脑中。
慢性疼痛则完全不同——即便“火”已被扑灭,“警报”却依旧响个不停。此时,疼痛本身反而成了问题。据统计,慢性疼痛影响着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是一种过度敏感、活跃的脑部输入信号,是一种隐形却又难以治愈的病症。找到如何平息这种信号输入的方式,或许就能开发出更好的治疗。
现在,一项新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的脑内“止痛中心”:位于脑干的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中的一类特定神经元——Y1R神经元,能在长期的持续性疼痛中保持活跃。而且有意思的是,当面临饥饿、恐惧或口渴等生存危机时,脑中所释放的一种特定信号分子,能够抑制这些“持续疼痛神经元”的活动。
新研究发现,脑干中的一个关键枢纽具有内置的“关闭开关”,可阻止持续性疼痛信号传递至其他脑区。这一发现有助于临床医生更深入地理解慢性疼痛的机制。(图/J. Nicholas Betley)
追踪脑中的疼痛信号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钙成像技术,实时观测了实验小鼠的神经元在急性与慢性疼痛状态下的放电情况。他们聚焦于臂旁核,这一脑区接收来自全身的多种感觉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传递给其他脑区。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臂旁核中存在一类分散分布的神经元,在经历最初的疼痛刺激(如神经损伤)后,这些神经元就会被激活,并在伤害消失很久之后仍然保持活跃。换言之,这些神经元不仅会在急性疼痛发生时短暂活跃,还会在持续性疼痛状态中保持稳定的放电活动。
这组“持续疼痛神经元”分布于多个在分子特征和解剖结构上有所差异的亚群中,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能表达神经肽Y受体Y1(Y1R)。
当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人工激活这些Y1R神经元时,小鼠表现出典型的与疼痛相关的行为;而当他们阻断这些神经元的活动时,小鼠的持续疼痛减轻,但在暴露于危险(如接触高温)时,仍然有正常的短暂疼痛反应。这意味着,这些Y1R神经元本身并不会直接引发“疼痛感”,但它们是产生疼痛体验的神经网络中重要的一环。
换句话说,它们是“让我们感到痛”的神经系统组成部分之一。
按生存优先级“关闭”疼痛
这项研究的起点,始于研究人员发现,饥饿、口渴和恐惧等紧迫的生存需求,能减轻持续性的疼痛感。在新研究中,当研究人员让患有持续性疼痛的小鼠处于饥饿,或缺水,或暴露在恐惧刺激的环境下时发现:无论处于这几种情况下的哪种情境,小鼠的行为和神经活动都表明其持续性疼痛有所减轻。
举例来说,在神经受损两周后,小鼠通常会在被触碰爪子时会缩回;但当这些小鼠处于饥饿状态时,它们会忽略这样的碰触,换言之,它们对同样的刺激不再回避。研究人员解释道,在野外环境中,这种机制或许能让动物在疼痛中仍能外出寻找食物。
研究人员将这种疼痛减轻归因于其他脑区释放出的一种特殊的信号分子——神经肽Y(NPY)。NPY可以帮助脑平衡多种竞争性的需求。比如在这项实验中,当小鼠面临饥饿或恐惧等紧迫需求时,NPY就会与臂旁核中的Y1R结合,从而抑制持续性疼痛信号。
研究人员将这比喻成脑内有一个“紧急开关”,能在生存需求与疼痛之间进行优先级排序。
探索新的止痛思路
这一发现令研究人员感到振奋,因为它可能为未来带来新的方向。它意味着,脑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止痛机制,并且脑会在疼痛与生存之间,做出取舍——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它会“关掉”痛觉,让你先活下去。如果这一发现能在人类身上得到验证,将可能为慢性疼痛的新疗法铺平道路。
此外,这项研究也暗示,诸如运动、冥想、认知行为疗法(CBT)等行为干预方式,也可能像饥饿或恐惧那样影响这些神经回路的活动。
研究人员已经证明,这个神经回路是可调节的——它可以被“调高”或“调低”。因此,未来的止痛方案不一定只是靠药物,或许行为、训练和生活方式,也能改变脑对疼痛的编码方式。
#参考来源:
https://penntoday.upenn.edu/news/select-neurons-brainstem-may-hold-key-treating-chronic-pai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272-5#ref-CR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602-x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J. Nicholas Bet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