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里的"旋转餐桌"
当我们转动太阳系模型时,八大行星就像餐桌转盘上的碗碟,整齐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惊人的秩序并非巧合,而是源自45亿年前宇宙厨房里的一场"揉面大戏"
。
气体云变身"宇宙面团"
最初漂浮在太空的尘埃气体云,相当于把整个太阳系塞进直径1.8万亿公里的巨型面团。就像发酵过度的面包开始塌陷,这个超大规模云团在自身重量压迫下逐渐收缩。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让云团像披萨师傅甩面饼般越转越扁,中心区域在剧烈摩擦中温度飙升到1500万摄氏度,点燃了氢核聚变的宇宙篝火——原始太阳就此诞生。
恒星灶台与"行星烤盘"
新生的太阳如同燃烧的灶台,持续吸收周围物质长达5000万年。它释放的辐射风暴在周围清出甜甜圈状的空隙,残余物质在离心作用下形成直径数千亿公里的超级烤盘。这个厚度仅有直径十分之一的原行星盘,就是后来烹饪行星的"宇宙烤箱"。
尘埃变"面团"的魔法
在接下来的"烘焙时间"里,盘中的宇宙尘埃开始表演神奇魔术。直径0.1毫米的颗粒像沾了水的面粉,通过静电吸附结成米粒大小的团块。这些"面团"在温柔碰撞中逐渐增大,从鹅卵石到巨石,最终在引力作用下揉捏成球形行星。就像揉面时撒出的面粉屑,那些没成球形的碎块变成了小行星和彗星。
宇宙转盘的终极秘密
所有天体保持共面的奥秘,藏在原行星盘的"记忆"里。就像揉面时混入的芝麻最终均匀分布在面饼上,构成行星的原材料都来自同一个平面。当太阳这个"主厨"完成烹饪,留在转盘上的"食材"自然保持着最初的排列秩序。那些偏离平面的小天体,不过是飞溅到厨房角落的面粉星点。
太阳系之外的"烤盘"
这种造星模式在宇宙中随处可见。从银河系旋臂到遥远星系,无数恒星系统都在重复着相似的烹饪流程。最近发现的TOI-178星系中,六颗行星以完美节奏在同一个平面上跳着轨道圆舞曲,证明这种形成机制是宇宙造星的通用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