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杨振宁为什么长寿?主要有三点:运气,思想境界和翁帆照顾!

一个人的岁数过了一百就真正属于高寿了,100岁后每一天都是赚的。

很多人想了解杨振宁为啥可以有103的高龄,有人认为是基因问题,但从杨振宁的父母来看,好像也不是最重要的关联,他父亲还有糖尿病。

至于说运动锻炼和保健品之类,杨振宁其实不喜欢运动,不吃什么保健品,他曾表示自己的长寿就是“运气好”。

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但运气对于长寿确实很关键。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看杨振宁的过往经历,如他一样平安长寿的人不多,至于成就巨大的人就更少了。

除了运气之外,我认为杨振宁的思想境界也很重要。

世人常惊叹其长寿,却少有人深究这“长寿”背后所承载的东方生命哲学——那便是“尽天年”的圆满境界。

古人说“可以尽年”,并非仅指活得长久,而是指个体生命在自然规律中充分舒展,如草木经春华秋实,终至瓜熟蒂落,无病无灾,安然谢幕。古人视百岁为“期颐”,意为百岁老人需人照料,饮食起居皆得其所愿,此乃天年所限之极致。杨振宁先生以103岁高龄仍思维清晰,临终前仍然保持了清醒和从容,这正是“尽天年”的生动写照——生命之河奔流至自然入海口,波澜不惊,却深广浩瀚。

杨振宁的父亲是数学家,杨振宁又是物理学家,他一生践行儒家的“养心”之道,心胸豁达,能养浩然之气,他深知宇宙规律不可违逆,故对生命亦持顺应自然之态。他生活极有规律,饮食清淡,更难得的是心境澄明——即便在学术巅峰时期,亦能于繁忙中寻得宁静,晚年更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自勉。这种内在的平和,恰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则百病不侵。

杨振宁先生的生命智慧,更在于他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百岁之后,他仍关心中国科学教育,为青年学子题字勉励,思维之敏锐令后辈惊叹。这种“老而不衰”的活力,源于他从未停止对世界的好奇与思考。孔子曾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杨振宁先生正是以学术为舟,渡生命之河,精神之帆从未低垂。他的长寿,是智慧与热忱共同浇灌的生命之树。

然后就是妻子翁帆的细心照顾了。

老人最怕是孤独寂寞,没有情感寄托,而翁帆的出现,无疑是为杨振宁带来了晚年的慰藉,杨振宁把与翁帆的相遇称之为“上帝赐予的最后礼物”是有原因的。

无论爱情还是亲情,都可以让人青春不老,有翁帆的陪伴,杨振宁的晚年无疑是丰富多彩的。

当然翁帆跟杨振宁一起也获益匪浅,他们在世俗看来是“老少配”,但实际上是很浪漫很温馨的情感生活,两人的关系超越了世俗的偏见。

大家可以看七八十岁之后的老人,身边有没有伴侣的陪伴和照顾,区别还是很大的。如果家庭关系不佳,晚年孤苦无依,无亲无友,那就容易有“活着没意思”的想法,这样自然就很难长寿了。

人活一口气,怕就怕一口心气没有了。

杨振宁以103岁寿终,此非寻常寿数,实乃天年所赐之厚礼。

物理世界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分,杨振宁对科技对教育的贡献也有目共睹,另外他“尽天年”的圆满也足以为世人垂范。

生死是规律,当生命如杨振宁这般,在自然法则中从容行至终点,无憾而别,便是对“尽天年”最庄重的诠释——那并非时间的简单累积,而是灵魂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出的温润光泽,是生命在天地间完成的一次优雅谢幕。

百岁光阴,非为苟延;尽其天年,方得圆满。

总之,杨振宁这一生是沐光而行,澄明存在,他的心是敞亮的,光明的。从某种意义上,杨振宁可谓活成了“人样子”,让后人敬仰。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mQEr4cP6c7bm7cqv07mdkB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