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已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平静地走完了他103岁的传奇人生。
而就在短短半个多月前,10月1日,他刚刚在亲友和学生的祝福中,度过了自己的103岁寿辰。
这个消息,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更是一个时代的标杆,一段跨越世纪的智慧传奇。
一、百岁智慧,世纪传奇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现代科学史。
他生于1922年的安徽合肥,亲历了国家的战乱与动荡,青年时期远渡重洋求学。1957年,年仅35岁的他与李政道先生一起,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项成果,彻底颠覆了物理学界对微观世界对称性的认知,被公认为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里程碑。正如颁奖词所说:“他们对所谓的宇称定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导致了有关亚原子粒子的一系列重要发现。”
然而,诺奖只是他科学皇冠上最亮的一颗明珠,却并非全部。
他学术成就的巅峰,是与米尔斯(R.L. Mills)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个理论,是构筑整个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其重要性远超诺奖工作。有物理学家评价,如果20世纪要评选一位爱因斯坦之后的物理学大师,杨振宁是当之无愧的候选人之一。
二、落叶归根,桑榆情深
在许多人心中,杨振宁先生晚年的形象,是与他的故土情怀紧密相连的。
2003年,他毅然决定放弃美国国籍,回到清华大学定居,全职投身于中国顶尖人才的培养和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他曾动情地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他的回归,被视作是“科学界的落叶归根”。此后近二十年,他以耄耋之年,仍频繁出现在讲堂、论坛,为后辈学子指点迷津,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殚精竭虑。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座活的灯塔,照亮了无数青年学子的科学之路。
三、“寿则多辱”?不,他展现了“寿则多荣”
常言道“寿则多辱”,意指年老长寿有时会面临诸多不便与尴尬。但杨振宁先生却用他的晚年,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寿则多荣”。
他晚年与年轻他54岁的翁帆女士结婚,这段忘年交曾引发巨大争议。然而,近二十年的相濡以沫,他们用平静而坚定的生活,回应了所有的喧嚣。在翁帆的悉心照料下,杨先生得以在百岁高龄,依然保持着清晰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
直到去年,百岁之际,他依然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思维之清晰、逻辑之缜密,令人惊叹。他让我们看到,一个智慧的大脑,可以如何优雅地老去,如何持续地为世界贡献价值。
四、我们该如何纪念杨振宁?
今天,我们怀念杨振宁先生,不仅仅是怀念他那些改变世界的公式和理论。
我们怀念的,是他对科学真理至死不渝的探索精神;
我们怀念的,是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赤子之心;
我们怀念的,更是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故事的人,所展现出的生命广度与深度——从翩翩少年到科学巨擘,从异国游子到归根落叶。
他曾说:“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很远,现在又回来了。”
如今,这个圆,画上了完满的句点。
先生千古,风范长存。
那个曾经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少年,如今自己也成为了巨人,他的智慧与精神,将如星辰般,永远闪烁在人类文明的天空,照亮后来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