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
“物理学的最后一位巨人”陨落
103岁的杨振宁走了。这位被《自然》杂志评为“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的华人科学家,在争议与荣光中完成了他的世纪人生。当消息传来,中外科学界集体陷入静默——那个曾与爱因斯坦比肩的名字,终究成了历史书页上的铅字。
1957年,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轰动世界,成为首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颁奖词称其“颠覆了物理学的基本对称性信仰”。爱因斯坦曾为此致信道贺,而杨振宁办公室至今挂着两人唯一合影——那是1952年,29岁的他初遇偶像,紧张到“衬衫后背全湿透”。
他的“杨-米尔斯理论”更被视作现代物理基石,7位诺奖得主因验证该理论获奖。有学者比喻:“若物理学是座大厦,杨振宁打下了最深的桩基。”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回归清华,争议随之爆发。有人质疑他“晚年回国享福”,却忽略他带回的顶尖科研资源:为清华高等研究院募资超2亿美元,亲自指导30余名青年学者。
更尖锐的矛头指向他与28岁翁帆的婚姻。社交媒体疯传“老少恋”八卦时,普林斯顿教授弗里曼·戴森却写道:“他只是在用有限的时间做无限重要的事——比如培养中国的爱因斯坦。”
杨振宁晚年总被拿来与霍金比较。但剑桥大学物理系主任麦克·格林指出:“霍金是科普明星,杨振宁却是让科学家都仰望的‘活化石’。”
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能用英文写十四行诗;他拒绝加入“曼哈顿计划”,却在70年代推动中美科学交流;他直言“中国建超大对撞机为时过早”,被骂“阻碍科研”,结果欧洲同类项目耗资百亿却成果寥寥。
《纽约时报》讣闻称他为“连接东西方的科学桥梁”,而中文互联网仍撕扯着“爱国与否”“婚姻伦理”的标签。或许正如他生前所言:“真理的证明需要时间,而人的评价需要更长时间。”
清华园里,他题写的“宁拙毋巧”四字仍悬于实验室——这位老人用一生诠释了何谓“大巧若拙”。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