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以103岁落幕,打开长寿之谜:从杨振宁的生命轨迹看科学界的“慢老”密码

10.18

Science Partner

Bring you to the side of science

导  读

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先生于百三岁高龄辞世,引发公众惋惜。

然而,悲伤之外,一个现象更值得深思:为何以他为代表的一部分顶尖科学家似乎更易获得长寿?这并非巧合,也无关玄学。近年来,全球多项顶刊研究揭示,长寿更像一种“认知复利”的成果。顶级教育背景、持续的脑力激荡、社会声望带来的优质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份独特的“健康资产包”,为他们带来了显著的生存优势。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走,跟伙伴君来!

今日主笔 | 晶恒

以103岁落幕,打开长寿之谜:从杨振宁的生命轨迹看科学界的“慢老”密码

新闻并非句点:它是理解长寿的开篇

杨振宁先生离世的消息,让公众重新提问:人可以如何优雅变老、科学能否读懂长寿。权威渠道确认,他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一寿命本身就是重要线索,因为它提示:长寿往往是长期因素叠加后的结果。

与其把长寿看成“天赋”或偶然,不如把它看成一项缓慢而系统的工程:教育与终身学习夯实“健康资本”,生活方式是把知识转为行动的“传动带”,而表观遗传等“体内时钟”提供可观测的慢老指标,三者彼此咬合,稳步延缓健康衰退。

教育的“时间机器”:每多读一年书,就为生命银行多存一些时间

长寿的第一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走过的求学之路。这听起来像一句励志口号,但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上发表的一篇系统性综述给出了确凿证据。他们整合了横跨半个世纪、覆盖全球数千万人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堪称惊人:每多接受一年正规教育,成年后的全因死亡风险便会降低近2%。这意味着,完成从小学到博士的全部教育(约18年),可能将死亡风险降低超过30%!

这项研究如同为我们描绘了一台“时间机器”。伙伴君并非神话教育,而且教育也并非直接延长生命,它是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实现其“魔力”。

研究发现,更高水平的教育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更低的吸烟率、更合理的饮食结构、更积极的体育锻炼。可以说,教育为个人安装了一套高级的“健康管理系统”,让人在漫长的人生中能持续做出更优选择,从而将知识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寿命红利”。杨振宁等科学家的一生,正是这种“知识复利”的极致体现。

“诺奖得主活得更久”:声望是一种隐形健康保险?

除了基础教育的普遍红利,站在金字塔尖的荣誉,似乎也为长寿额外“加分”。英国华威大学的一项有趣研究,将目光投向了科学界的最高殿堂——诺贝尔奖。他们对比了1901年至1950年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科学家,与同期仅获得提名但最终未获奖的科学家。结果显示,诺奖得主的平均寿命比提名者长了约1至2岁。

这多出来的“一两岁”意义非凡。研究者推断,赢得诺奖所带来的巨大声望和社会认可,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和社会资源。同时,这种顶级荣誉同时也意味着更好的医疗条件和生活资源。

当然,这种“声望效应”并非无限。研究也发现,如果是过早地承受荣誉带来的压力,也可能对健康产生反作用,这提醒我们,荣誉与长寿之间,还需要“压力管理”这个关键的平衡器。

活跃的大脑,更慢的时钟:智力活动如何“调慢”生理衰老?

如果说教育和声望是外部的“助推器”,那么持续活跃的大脑,则是科学家们内在的“抗衰老引擎”。我们常用“脑子越用越活”来形容智力活动的好处,而现代科学正在证实,这种“活用”甚至能延缓身体的衰老。

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一项研究,通过追踪数千名参与者数十年的数据,发现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和持续的脑力工作,与更慢的生物学衰老节奏显著相关。

打个比方,人生更像一场超长马拉松。科学家们长期的脑力训练相当于对配速、补给与呼吸的精细管理:不求冲刺一时,但能把整场比赛的磨损降到更低,于是更稳、更远。

这种效应并非只作用于大脑本身,而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复杂调节,对全身的健康状态产生积极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杨振宁先生直到晚年依然保持着清晰的思维和对前沿问题的关注,这既是他长寿的结果,或许也是他长寿的原因。

从实验室到社交场:高质量的“连接”是长寿的黏合剂

人们往往以为顶尖科学家是孤独的思考者,但研究表明,高质量的社会连接,是他们长寿版图中的关键一块。无论是学术会议上的交流、指导学生的传承,还是与家人朋友的互动,都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网络开放版的研究,通过对大规模社区人群的追踪,证实积极的社会参与同更低的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联。

这种“连接”的力量,远不止是“有人陪伴”那么简单。它像一张无形的网络,为人提供情感支持、分担压力,并在潜移默化中鼓励更健康的行为。当一个人深植于一个相互支持的群体中时,他的心理韧性和应对危机的能力都会大大增强。

对于杨振宁等科学家而言,他们的社会网络遍布全球,既有顶尖同行的智力碰撞,也有后辈学生的尊敬与传承。这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社会连接,如同一剂强效的“黏合剂”,将生命的各个积极因素聚合在一起,共同构筑了长寿的坚固堡垒。

编辑说两句:人生的“最优投资组合”

杨振宁先生的百岁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长寿的绝佳样本。同时顶刊的研究告诉我们,所谓“长寿密码”,并非藏于某个单一的秘方或基因里,而更像一个“最优投资组合”的长期回报。这份投资组合包括:

对“教育”的早期投入,它构成了健康认知和行为的基石;

对“事业与热爱”的终身追求,它不断激活大脑、延缓衰老,并带来社会声望的附加红利;

对“社会连接”的精心维护,它提供了对抗人生风浪的情感与社会支持。

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追求健康与长寿,不应仅仅聚焦于“吃什么”或“做什么运动”,而应将其视为一项贯穿一生的系统工程。持续学习新知、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建立并维系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这些看似“务虚”的人生投资,或许正是通往更长久、更高质量生命的“硬通货”。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a1PY2PtAqkD-00DvsUDedR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