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10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次迎来激动人心的时刻——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组合体,顺利完成垂直转运,稳稳抵达发射区。
目前,发射场所有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工作人员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这意味着,神舟二十一号发射任务正式进入倒计时,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第十艘载人飞船!
与此同时,太空中的神舟二十号指令长陈冬,也即将迎来个人职业生涯的里程碑——预计在10月27日,他将成为中国首位在轨飞行累计达到400天的航天员。
为什么火箭就位了,却不能立即发射?
看着转运完成的火箭,很多朋友可能会好奇:既然都已经到达发射区了,为什么还要等待呢?其实,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就像学生参加重要考试,需要做好万全准备。
最终测试检查。虽然火箭和飞船在转运前已经经过"千锤百炼",但在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震动、温湿度变化的影响。发射前需要做最后一次全面"体检",确保每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全系统综合演练。工作人员会按照真实发射流程,从头到尾模拟一遍:包括火箭发射准备、点火起飞、箭船分离等所有环节。就连航天员也要进入返回舱,实地演练发射任务。
推进剂加注,这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火箭的燃料不会提前加注,而是要等到临近发射时才会进行。加注前还要对燃料箱进行最后的密封性检查,就像给汽车加油前要检查油箱一样。
等待发射窗口。这是最有讲究的环节。因为空间站每秒钟要飞行约7.8公里(接近第一宇宙速度),飞船必须在精确计算的时间点发射,才能用最省燃料的方式追上空间站,实现快速交会对接。这种“零窗口”发射,要求分秒不差!
陈冬:从“新秀”到“纪录创造者”的蜕变。
在太空中,神舟二十号指令长陈冬即将创造历史。预计在10月27日,他将成为中国首位在轨飞行累计达到400天的航天员。
回顾陈冬的航天生涯,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2016年,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初露锋芒;
2022年,担任神舟十四号指令长,成为我国首位在轨超200天的航天员;
2025年4月,再次担任神舟二十号指令长,继续刷新纪录;
就在今年10月3日,陈冬以376天的在轨时间,连续超越了蔡旭哲(365天)和叶光富(375天),成为中国在轨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如今,这个纪录还将继续刷新。
除了在轨时间,陈冬还保持着另一项纪录——他已经完成了6次出舱活动,是目前执行出舱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在即,航天员即将亮相
按照计划,神舟二十一号将在10月下旬发射。10月23日上午,任务动员大会已经举行,这意味着发射真的近在眼前了!
虽然具体的航天员名单还要等到发射前数小时或一天才会公布,但可以确定的是,执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早在年初就已经选定,并且一直在进行封闭训练。
等到神舟二十一号与空间站对接后,太空中将再次出现“六人同框”的壮观场面。两个乘组将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任务交接,然后神舟二十号乘组才会返回地球。
太空交接班:航天员都在忙什么?
当6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会师时,他们要进行哪些交接工作呢?
物资清点交接。这就像“仓库盘点”。天舟货运飞船一次要运送两个乘组的物资,用了多少、还剩多少,都需要精确记录,为后续任务提供数据支持。
实验项目交接。有些实验需要持续进行,不能中断。就像接力赛跑一样,要确保“交棒”过程平稳顺畅。
经验心得分享。太空中的实际操作往往与地面训练有所差异。老乘组要把这几个月积累的“实战经验”传授给新同事,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太空工作环境。
回家前的准备:唤醒身体的“重力记忆”。
神舟二十号乘组已经在为返回地球做准备了。由于在失重环境下生活了半年,他们的身体需要重新适应地球重力。
航天员们正在进行“强化锻炼”,通过专门的训练逐步唤醒身体对重力的记忆。同时,他们还要把太空实验的样本、材料等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打包,这些珍贵的“太空快递”将随返回舱一起回到地球。
期待辉煌时刻。
从神舟二十一号的整装待发,到陈冬即将创造的400天纪录,中国航天正在书写着新的辉煌。
每一次发射,都是新的起点;每一次返回,都是硕果的收获。在这个金色的秋天,让我们共同期待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圆满成功,期待中国航天员再创佳绩!
亲爱的读者,你想对即将创造纪录的陈冬说些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的航天英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