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半年前,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将三位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的场景吗?转眼间,陈冬、陈中瑞、王杰三位航天员的“太空出差”之旅已经超过了18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新纪录!
而就在最近,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已经转运到发射区,即将择机发射。这意味着,神舟二十号乘组即将完成他们的历史性任务,开始打包行李,准备回家了!
那么,在返回地球前的这段日子里,三位航天员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家园里都在忙些什么?他们在太空种的菜长得怎么样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空间站,看看航天员们最后的工作和生活。
太空实验室不停转,多项实验有序推进。
别看航天员们即将返程,我们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可是一刻也没闲着。在这最后的驻留阶段,三位航天员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科学实验。
在航天医学实验领域,他们用笔记本电脑完成了一系列有趣的测试。比如信任与协同机制实验,就是研究在太空环境中,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建立信任和高效配合;还有精细动作控制实验,测试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对手部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以及应急决策能力评估,看看在突发情况下,航天员如何快速做出正确判断。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在玩高科技游戏?其实这些实验对我们理解长期太空飞行对人类的影响至关重要。
航天员们还开展了一项与运动相关的研究——运动骨骼肌受力研究。简单来说,就是让他们在太空跑步机上跑步、使用抗阻运动器械时,同时记录下足底的压力数据、关节的运动情况,看看不同的运动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受力变化。这些数据对未来设计更适合太空环境的运动方案非常有帮助。
在微重力物理科学领域,那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惯性粒子动力学实验也在持续进行。航天员巡视了梦天实验舱内的实验装置,还更换了一个叫做光液耦合器连接件的部件。
这个实验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其实它就是利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来研究微小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规律。在地面上,由于重力的作用,颗粒会很快沉降,观察时间很有限。而在太空,没有了这个干扰,科学家就能更清楚地看到颗粒惯性和流体波动对颗粒运动的影响。这项研究对很多工业过程,比如制药、化工等都有重要价值。
此外,航天员们还做了不少“家务活”:清理和更换了无容器柜实验腔体里的样品,维护了轴心机构电极,还擦了擦观察窗口的镜片——毕竟,保持一个清晰的视野对观察地球和星空都很重要!
太空菜园喜获丰收,胡萝卜也能天上长。
还记得空间站里的“太空菜园”吗?这次它又迎来了新一轮的丰收!
在问天实验舱内,那个“升级版”的植物高效培养技术试验装置里,之前收获的“太空生菜”已经成为了航天员餐桌上的美味,而新播种的胡萝卜也不负众望,长得有模有样!
想象一下,在远离地球的太空舱里,看着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一天天长大,从播种到收获,这种成就感一定非同寻常。那么问题来了:这次丰收的胡萝卜,航天员们是会当场品尝,还是打包带回地球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站内设备维护不停,航天健康始终在线。
在太空生活半年,空间站就像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的家,定期检查和维护各种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
神舟二十号乘组近期开展了空间应用低温装置的在轨维护,检查了冷凝水系统等,确保所有设备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毕竟,在他们返回后,这些设备还要继续为后续的航天员乘组服务。
更重要的是,三位航天员始终把健康管理放在首位。在轨期间,他们定期进行眼压及眼底检查、无创心功能检查等医学监测,随时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
同时,他们也积极使用神经肌肉刺激仪、骨丢失对抗仪等“太空健身器材”,来对抗长期失重环境带来的生理影响,比如肌肉萎缩和骨质流失。可以说,为了保持最佳状态,他们从未松懈过。
归期将至,开始打包回家。
在轨超过180天,神舟二十号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确实进入了倒计时阶段。三位航天员已经开始了返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回想这半年多的时间,从刚进入空间站时的适应期,到中期密集的科学实验,再到后期的数据整理和成果总结,三位航天员密切协同,配合默契,圆满完成了所有既定任务。
现在,他们一边继续着手头的工作,一边开始为回家做准备。整理实验样品、打包个人物品、熟悉返回流程……每一项工作都在有序进行。
与此同时,在地面上,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的组合体,已于本月24日从总装测试厂房转运至发射区。这意味着,一切已经准备就绪,只待择机发射,执行下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我们期待着神舟二十号乘组平安归来,也期待着神舟二十一号任务顺利实施。当新的乘组与现在的乘组在太空“会师”时,那将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时刻。
让我们一起祝福三位航天员:任务圆满,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