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是对美国各领域处于早期职业的科学家和学者进行奖励的一个大奖,该奖因其得主中后来诞生过多个诺贝尔奖得主和菲尔兹奖得主,因而也备受关注,甚至还被一些人称为诺奖风向标之一(早期阶段)。其实在美国另外还有一个主要奖励早期职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大奖;其含金量,特别是在数学领域,比历史更悠久的斯隆研究奖可能还要高一点,那就是Packard基金会设立的“Packard科学与工程奖学金”(Packard Fellow)。
该奖设立于1988年,旨在奖励全美最具潜力的早期职业科学家和工程师,让其获得灵活资助,以在其研究领域承担风险、探索新前沿。每年,基金会从50所受邀机构中遴选20名“Packard学者”,每人获得87.5万美元的个人资助,分五年发放。学者被鼓励大胆思考,以全新视角审视复杂问题,并可自由支配资金以最佳方式推进研究。该计划源于David Packard对强化大学基础科学和工程项目的承诺——他认识到,自己与合伙人共同创立的惠普公司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大学实验室的研发。自设立以来,Packard基金会已投入超过5亿美元,支持了71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目前Packard学者正在对世界产生持久而积极的影响,他们中已有多人随后获得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和菲尔兹奖在内的最高荣誉,并当选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院士。由于其每年仅有20位获奖人,比斯隆研究奖少了很多,且其奖励涉及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天文、计算机、地球/海洋科学、工程及其交叉领域等科学与工程的众多领域,所以每年数学领域的得主屈指可数,甚至有些年份就没有。我大概统计一下,该奖自设立以来至2024年(没统计今年的),数学领域共产生了33位得主,其中约八分之一的得主后来获得了数学界最高奖的“菲尔兹奖”;另外还有得主获得了科学突破奖和克雷研究奖等重磅奖项,应该说该奖数学领域的获奖人的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下面我们再了解一下,截至2024年该奖数学领域,有哪些华人得主。
姚鸿泽(Horng-Tzer Yau):他是1991年Packard科学与工程奖数学领域的得主,也是该领域的首位华人得主,获奖时32岁。姚鸿泽在统计力学、量子动力学及随机矩阵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还曾获庞加莱奖、麦克阿瑟天才奖、晨兴数学金奖和西蒙研究学者奖等大奖。他还是202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的一小时大会报告人。
Terence C. Tao(陶哲轩):他是1999年(获奖时年仅24岁,也是在那一年,他成为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Packard科学与工程奖数学领域的得主。陶哲轩就不多做介绍了,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2006年,年仅31岁时获得了菲尔兹奖,成为了继丘成桐之后,第2位获得该奖的华人学者。他获得了其他的大大小小的众多奖项,在此就不赘述了。
恽之玮:他是2013年Packard科学与工程奖数学领域的得主,也是该领域的首位出身中国内地的得主,获奖时31岁。恽之玮曾是IMO金牌得主,2004年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北大数院本科毕业,在北大时曾有“恽神”的美誉。他目前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除了Packard Fellowship外,他还曾获SASTRA拉马努金奖、科学突破奖的数学新视野奖,ICCM数学金奖和西蒙斯研究学者奖等大奖,他还是2018年ICM45分钟报告人。
庄梓铨:他是2024年Packard科学与工程奖数学领域的得主,也是该领域的第2位出身中国内地的得主,获奖时32岁。庄梓铨是北大数院2010级的校友,他目前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除了Packard Fellowship外,他还曾获克雷研究学者(Clay Research Fellows)和斯隆研究奖等荣誉;他的研究领域是代数几何,他致力于系统性地发展代数簇及其奇点的模空间理论和稳定性理论,并利用这些理论解决双有理几何和复几何中的基础性问题。庄梓铨也是2026年ICM的45分钟受邀报告人。
相关链接:自"黄金一代"以来,北大数院出身的杰出代表性人物获奖履历与荣誉一览;两个著名的拉马努金奖有何不同?许晨阳、张伟和刘若川等北大“黄金一代”都曾获相关奖项;近日,北大数院出身的许晨阳和庄梓铨合作在数学顶刊在线发表重要成果;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许晨阳回归主持数学领域活动,丁剑和庄梓铨将做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