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手残瞬间”:兴致勃勃地给手机贴膜,结果气泡越抹越多;信心满满地照着美妆博主化“伪素颜妆”,最后却把脸画成了调色盘。于是只能自嘲一句:“看来真不是干精细活的料”。
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似乎天生拥有“灵巧天赋”:手术台上,医生屏息凝神,指尖在组织间稳稳分离、轻轻缝合;急诊室里,护士持针送针,在细如发丝的血管中精准穿刺。
人与人之间“手艺”的差距,看似天生,其实都藏着同一个秘密——那两根对生的拇指。最近,一项发表在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1],揭示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发现:无论是“手残党”还是“灵巧高手”,整个人类都已站在灵长类动手能力的巅峰。而让我们登顶的关键,正是那双拇指与大脑之间的“神秘默契”,它们在进化过程中一直携手共进,塑造了人类的灵巧与智慧。
拇指越长,大脑越灵
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有两样“神级装备”改变了命运的走向:一颗容量够大的聪明大脑,以及一双越来越灵巧的手。正是这对“黄金搭档”,让人类拥有了技术创新的能力,也能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不过,科学界始终存在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两者到底是各自独立进化的产物,还是早早就结成了“进化同盟”?虽然过去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它们可能同步演化,但始终缺乏直接证据。
通过系统发育比较分析,他们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刻的问题:拇指的灵活度与大脑体积,是否真的存在必然的联系?
结果显示,在这95种灵长类中,拇指的长度与其他手指几乎“齐头并进”,两者之间的联系紧密且稳固,这一规律在所有分析模型中都成立。
然而,这条看似铁律的进化规律在人类祖先(古人类)这里,突然被推翻了。研究者用其他灵长类的数据预测了“正常”情况下拇指该有多长,却发现,除了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外,几乎所有古人类的拇指都都长得明显超出模型预期。
正是这种“长得不合常理”的拇指,成为人类进化中的关键一步。它让我们的祖先能稳稳捏起小石片,精准雕刻木头,并逐步学会制造复杂的工具。
也就是说,拇指的变长与大脑容量的扩张,是进化过程中同时推进的两条轨迹。随着脑容量的扩大,人类不仅拥有了更强的大脑,连双手的精细操作能力也在同步进化。
长拇指不等于工具高手
大脑皮层,拇指的幕后“操控中心”
看到这里,许多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因为某些灵长类学会了用工具,所以才进化出更长的拇指和更大的脑子?乍一听似乎很合理,因为要能精准握棍、敲石、剥果壳,手和脑的“硬件配置”似乎都得跟上节奏。
由此可见,拇指长、脑子大,并不意味着该物种在工具使用上更出色;反过来,会使用工具,也不是让拇指变长、脑容量增大的唯一动力。这种结果暗示着一个更深层次的进化逻辑:手与脑的协同发展,很可能起源于更基础、更日常的动作需求——比如剥果壳、攀爬、抓握树枝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正是这些对精细操作的早期需求,推动了手脑协同进化的起点。
而与拇指长度紧密相关的大脑区域,并不是通常被认为掌管精细动作控制的小脑,而是新皮层中的额叶和顶叶区域,也就是负责感觉与运动整合的部分。
研究者进一步指出,拇指的精细操控,其实有赖于新皮层中两个关键“大脑指挥官”的合作。运动皮层就像动作总指挥,无论是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一颗糖果,还是稳稳握住一支笔,它都会精准下达每一个动作指令。而顶叶皮层则像“感官调度中心”,当手触碰到物体时,它会迅速接收触觉信息,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硬度,然后及时调整拇指的角度和用力,让抓握既稳又精准。正是这两大皮层的默契配合,让我们能够灵活操控手指,完成一个又一个看似简单却精妙无比的动作。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拇指相对较长的灵长类,往往伴随着较大的脑容量,尤其是新皮质区域的体积更大。这一普遍的正相关关系提示,手部灵巧性与大脑的进化并非孤立发生,而是紧密协同发展的。
此刻,大家停下来再仔细观察下自己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拇指,是不是肃然起敬了?它不仅能帮我们完成握笔、抓捏零食这些简单日常的动作,还承载着灵长类祖先的进化智慧。
看来,我们之后也不能再怪自己的“死手”怎么样都贴不好手机膜,化不好妆了~
仍需指出的是,上述研究主要依赖拇指相对长度作为衡量手部灵巧性的单一形态指标,未能全面涵盖影响操作能力的其他复杂因素(如骨骼形状、肌肉附着点及其他手指的协调性)。
参考资料:
[1]Baker, J., Barton, R.A. & Venditti, C. Human dexterity and brains evolved hand in hand.Commun Biol8, 1257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5-08686-5
撰文 | 木白
编辑 | 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