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半岛时评|冒充明星带货,AI使用边界在哪里?

“你是温峥嵘我是谁?”这句愤怒的质问,道出了当下AI技术滥用的荒诞。演员温峥嵘刷手机竟然刷到“自己在直播”,尝试维权后反被拉黑,这些AI合成的“数字李鬼”不仅是对其本人肖像权的侵犯,更是数字社会伦理秩序的又一次失守。

当AI换脸、换背景等技术使用门槛持续降低,当非法收益远超违法成本,当AI生成合成技术正游走在伦理与法律的灰色地带,让人不禁要问,AI使用的边界在哪里?

AI盗播带货的泛滥,本质是技术工具性与商业逐利性的畸形结合。不法商家只需截取一段影像,用简易工具就能生成虚假内容,凌晨三四点打时间差发布,让维权者防不胜防。看似是在进行所谓的技术操作,实则是对他人多重权利的侵犯。未经授权的肖像合成侵犯肖像权,虚假推广涉嫌广告欺诈,劣质商品则可能损害当事人名誉权,而最终为这场技术骗局买单的,是信任明星的消费者和被冒名的本尊。温峥嵘团队一天集中举报50个假冒账号,却依然面临着这侵权行为下架又重生的困境,折射出技术滥用下维权者的艰难处境。

乱象背后,是AI伦理治理体系的滞后与缺位。尽管《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正式施行,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亮明身份,但实践中,标识要么被刻意隐藏,要么被“镜像翻转”“画中画遮挡”等技术手段规避。法律层面,侵权赔偿金额远低于商家非法收益,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平台层面,技术中立常成为规避责任的借口,审核疏漏让虚假内容畅行无阻;技术层面,算法“黑箱”的不透明性,进一步加剧了治理难度。

AI技术本身并无善恶,真正的风险在于,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更是数字社会赖以存续的信任根基。消费者无法分辨虚实,创作者失去对自身形象的掌控,技术创新异化为欺诈工具,信任赤字正在不断蔓延,终将阻碍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现在就很难证明我是我”,温峥嵘的无奈感慨,值得每个身处数字时代的人深思。重建AI伦理秩序,我们必须摒弃“技术中立”的伪命题,扛起主体责任,将向善理念嵌入技术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从源头遏制技术滥用的可能。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书华 实习生 杨彦)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N4cEvT7z5Zzrb6RibRKIF7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