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 对称性破缺对拓扑半金属EuAgBi中狄拉克点的影响

拓扑态由能带在整个布里渊区的全局拓扑特征决定,因此传统拓扑相变研究通常不以对称性变化为核心。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对称性对拓扑态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将对称性破缺与拓扑理论结合,或可为拓扑相变的调控提供新思路。

导  读

对于拓扑绝缘体、拓扑半金属及拓扑超导体等拓扑态,先前研究多关注基于对称性的分类。能在实验上体现对称性破缺对特定拓扑态影响的材料稀缺,亟需进一步的探索以提供关键的证据。以狄拉克点为例,空间反演对称性(P)与时间反演对称性(T)对二维及三维狄拉克点均至关重要,而额外的晶格对称性(ALS)亦有助于三维狄拉克点的稳定。通过破缺P、T及ALS实现狄拉克点的转变长期以来备受期待,但一直未能实现。

图1 图文摘要

近年来,具有非中心对称结构的拓扑材料因其独特的能带特征而广受关注。然而,理论预测的非中心对称狄拉克点长期以来缺乏实验验证。本研究通过晶体生长、系统的物性表征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在EuAgBi中逐步破缺P、T及C6对称性,系统揭示了狄拉克点的演变,并观察到了非中心对称的狄拉克点。

采用高温助熔剂法成功生长出高质量的EuAgBi和BaAgBi单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进行结构解析,发现EuAgBi的晶体结构(CCDC编号:2419060)属于非中心对称空间群P63mc,其中Ag和Bi原子沿c轴具有明显的上下起伏,导致反演对称性缺失。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构特征(图2G)。对比已知的BaAgBi结构,虽然两者具有相似的元素组成和六方蜂窝结构,但在对称性上存在根本差异。BaAgBi中的Ag和Bi原子位于同一平面,反演中心位于Ba原子的位置,而EuAgBi中Ag和Bi原子的上下起伏破坏了这一对称性。这一结果使得EuAgBi和BaAgBi成为研究P破缺影响的理想体系。

图2 EuAgBi与BaAgBi的晶体结构

电学、磁学和比热的测量结果揭示了EuAgBi中的各种磁转变。EuAgBi在零场下存在两个反铁磁转变(TN1≈ 5.3 K,TN2≈ 4.5 K),随着磁场的增强,反铁磁转变逐渐向低温移动。当磁场达到8 T以上时,出现场诱导的铁磁转变。MH曲线表明易磁化轴位于ab面内。综合所有的测试结果,绘制出了EuAgBi的磁相图(图3)。

图3 EuAgBi的磁相图及其可能的磁结构

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EuAgBi磁结构与能带拓扑的耦合关系。能量最低的AFM [110]为可能的基态,其磁矩位于ab面内。对于具有反演对称性的BaAgBi,由于P和T的共同保护,所有的能带均保持二重简并(图4B),在Γ–A方向形成中心对称的狄拉克点;而在P破缺的顺磁态EuAgBi中,只有受到C₆保护的Γ–A方向的能带仍保持二重简并(图4A),形成非中心对称的狄拉克点。这表明P并非狄拉克点存在的必要条件。当外加磁场使得磁化完全饱和,形成场诱导的铁磁态FM [001]时,P与T同时破缺,狄拉克点分裂为四个外尔点(图4G);当形成FM [100]时,P、T和C₆对称性被完全破坏,能带产生近三重简并点。

图4 计算得到的能带结构与拓扑态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实验证实了理论预测的结果。沿Γ–A方向测得的周期能带与计算结果高度一致。在EuAgBi和BaAgBi中均观察到清晰的狄拉克点,前者为非中心对称(图5C和E中红色箭头),后者为中心对称(图5D和F中红色箭头)。非中心对称狄拉克点位于(0, 0, ±0.63π/c),位置更靠近A点,导致其在ARPES谱图中成对出现。垂直于Γ-Z路径过狄拉克点的能带切面(cut 2)从侧面展示了狄拉克点的位置(图5G和H)。在P破缺的EuAgBi中,形成了四条非简并能带(构成狄拉克点的能带发生分裂;图5G),这与BaAgBi中的两条二重简并能带形成鲜明对比(图5H)。尽管这四条能带因为过于接近而难以被完全分辨,但P破缺诱导的沿K-Γ方向的能带劈裂仍然可辨:短(长)黄色箭头标记了由Γ-A的DT8二重简并能带分裂产生的非简并LD4(LD3)能带(图5I和J)。这些结果从实验上证明了非中心对称狄拉克点的存在,也验证了HSE06杂化泛函在修正能带计算中的重要作用。

图5  ARPES测量结果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以BaAgBi为起点,通过逐步破缺P、T及C6对称性,对其狄拉克点的演化展开了深入研究。利用ARPES在P破缺的顺磁态EuAgBi中观测到了非中心对称狄拉克点,为相关理论预测提供了此前缺乏的关键实验证据,表明P对称性并非狄拉克点存在的必要条件。随后,在FM [001]中实现P与T的同时破缺,在FM [100]与AFM [110]中实现P、T和C6对称性的同时破缺;发现同时破缺P与T会导致狄拉克点分裂为四个外尔点,而进一步破缺C6并不一定导致这些外尔点消失。

责任编辑

黄继杰   中山大学

朱诗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mx6MIaxvTN4MDeO6moxm2F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