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内容电商毁了内容之后,PRESSone可以做些什么?

作者:DOV

编辑:PRS布道者

01 互联网[1][2][3]

“互联网在开放、平等、促进信息流动这些方面,曾经发挥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资本、数据、流量的高度集中,已经让互联网逐渐背离了许多最初的愿景。”—— PRESSone 白皮书[4]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

因为听上去还是互联网,我们一边忙于生活,一边觉得,移动归移动,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通过移动互联网,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和整个世界保持联系的总体感觉没有变,甚至方便了许多。

我们可以方便地在手机上通过各种 APP 实现各种服务,APP 布满了手机桌面,以至于管理手机桌面都出现了些许困难。锤子手机在其系统中用可放可收的多九宫格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用九宫格,是因为据统计,一个人每天常用的互联网服务,大概不会超过 10 个。想想也是,中国的 BAT 系列...美国的 Google、Facebook、Amazon... 至少绝大部分互联网上的人已经离不开这些服务了。这是一个全球同步的趋势。如果抽象出一个词来描述这个趋势,可以是“集中”。

可是,当我们用“集中”来描述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在描述什么?互联网曾经被认为是一个平等、廉价、全球性的基础设施[1]。十年前,我们还主要是通过浏览器、用链接在不同网站间跳转,搜索引擎让用户找到目标之后送用户离开搜索引擎去往目标地址,品牌和品牌之间更多的是合作;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主要通过不同 APP 直达服务提供商,APP 就像高速公路,便捷高效,但除了留好的出入口沿途都被封闭起来,搜索引擎很难触及,同时,每个 APP 都想把用户留下来,很少送到别处,甚至品牌之间会相互干扰跳转,于是信息随着一个个封闭的 APP 而形成孤岛,互联网世界被割裂开来。

因为人类投入在手机屏幕前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每个 APP 都参与到了争夺用户使用时间的零和博弈当中,而这种“集中”就意味着用户使用时间的集中,意味着流量随之集中,然后数据随之集中,进而针对用户的投放更准确,进而意味着更集中的使用时间......“集中”还不止于此,巨头们一边还在用资本进行着收购,拿到大企业投资后的应用,都获得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比如滴滴、Instagram、WhatsApp 等,而巨头们也因此获得了更丰富的数据,让“集中”更进一步的同时,也让用户创造的数据和用户隐私因为过于集中而产生潜在风险。

“集中”也意味着部分用户权力的出让。苹果可以下架应用,就算用户愿意买、开发者愿意卖,因为苹果是连接二者几乎唯一的通道,就可以在买卖双方完全同意的情况下,使得这个生意做不成[2];数字内容服务商可以让用户花钱却只买到数字产品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然后在购买后的某个时间通知用户该产品因某种原因不能再继续使用,就算用户愿意更多的钱,买一个真正属于它的版本,企业也通常不提供这种服务,即使很多时候是内容创造者愿意提供的选项[2];6月11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此前通过的废止“网络中立原则”决议正式生效[5],这意味着美国运营商干预带宽优先级成为可能......

感觉依然是:通过互联网,我们连接到了整个世界,连接到“对方”。然而开门的时候却发现,只有墙和留好的通道,没有其他,没有“对方”。

02 数字内容[6]

“我们使用的互联网,本质上是由数字内容构成的。人们使用互联网的过程,就是创造或消费数字内容的过程。” —— PRESSone 白皮书

数字内容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中”的移动互联网下,数字内容也在某种循环中让流量和用户时间变得更为集中,荒谬的是,这种集中的结果并不表现为对数字内容的直接消费,而更多表现为一种商品销售。

这种通过内容带动产品销售的模式被称作内容电商[6]。内容电商可以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花钱制造流量,再用流量获得更多曝光机会,进而又能在资本市场里获得更高估值,从而继续这个循环。相比之下,在“免费”的互联网里,付费阅读依然是小众市场,内容创作者的收入基本只有广告和打赏,而那些因为自己积累起的流量而获得投放的广告,却很可能指向内容电商,最终在用户刷内容总时间的零和博弈中,再损失部分自己的流量。所以,在投资驱动和免费模式下,流量变得集中,用户的数据被大企业垄断,而同时,大企业封闭的算法引擎还在进一步维护着他们对流量的控制。在这个环境里面,内容消费者和内容创作者,都沦为了弱势群体。

投资驱动和免费的模式不变,这个循环就一直在持续。如果大企业能够开放自己的算法,引入更好的第三方算法,就可能在内容的分发上出现对内容消费者更为有利的局面,但这也意味着这些大企业要放弃自己对流量的控制,这应该是不会出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2010 年开始兴起的,除了移动互联网之外,还有比特币,它提供了一种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数据存储方式,这种数据存储方式后来被称作区块链技术,这或许能为“集中”的互联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就数字内容领域而言,如果用户数据可以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地存储在区块链上,必然会有第三方利用这些数据开发新的算法,从而重塑数字内容的分发方式,另外,将一种用程序编写、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应用在数字内容分发过程中,利用这种公平公开的智能合约的方式去探索新的交易模式和交易场景,将可能实现各方收益的重新分配,重塑数字内容分发过程中每个环节参与者的角色。这是一种新的可能性。

图1 数字内容部分现状,是对参考内容[6]的个人化总结

03 PRESSone

“PRESSone的目标是创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内容交易及分发网络。” ——PRESSone白皮书

PRESSone 即是一个尝试实现这种可能性的项目。

最简单的讲,通过PRESSone,数字内容在被作者签名发布的那一刻将被永久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同时这个数字内容可以通过绑定合适的智能合约来实现交易,并且所有交易历史被永久记录在区块链上(下面简称为“两处上链”)。

在上述过程中,PRESSone 主要是作为一个应用层技术协议(即 PRS 协议),将包括区块链在内的相关技术打包整合起来,留出一个相对友好的接口,让任何尝试实践这种可能性的人可以接入。于是任何人可以通过创建第三方应用来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内容分发场景和分发模式,任何人可以通过编写智能合约来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内容交易方式、分成方式(下面简称为“两处探索”)。

图2 PRS 协议结构,截图自项目白皮书

简单介绍一下被 PRS 协议封装起来的技术(虽然是极其简单的介绍,但不关心技术细节的话可以跳过这一段了),主要有:不同的区块链共识机制、任何形式的存储技术、以及用网关接入的其他区块链服务、甚至也可以是中心化的银行系统服务。共识机制主要有 MIXIN Network(ABFT 共识的 DAG 系统)和 BFT-DPoS 共识的PRS链,前者用于处理所有资产交易,后者用于存储交易相关的元数据和进行智能合约校验。之所以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存储技术,是因为数字内容本身并不需要放在区块链上,放在区块链上的是“该数字内容的唯一哈希值+该数字内容存放处的位置描述”,而数字内容本事可以是去中心化的 P2P 存储,也可以是中心化的云存储,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方式。

我觉得“两处上链”是关键的核心动作,是数据公开透明的关键,是所有新的可能性的基础,我以这两个关键动作为基础流程,结合自己对白皮书的理解,做了一张简单的图来说明 PRESSone 的相关内容。

图3 以“两处上链”为基础的 PRESSone 相关内容介绍

图3部分说明:用户注册 PRESSone 的时候,系统会生成一对秘钥(公钥和私钥,即图中两个小钥匙),这对秘钥被称为根秘钥,可以授权(或吊销)第三方应用来创建签名、执行合约;用户可以通过绑定社交账号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身份当中至少需要一个社交账号用来发布内容,至少需要一个实名认证的身份来设立合约(因为合约涉及到法律)。

04 重塑身份

“借助新型的信任机制、组织形式和驱动模式,重塑内容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 PRESSone 白皮书

技术是手段、协议是手段,新的可能性的落脚点,我认为在这里:在“两处探索”中,以重新拟定利益分配的方式重塑每个角色的身份。

在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中,人们将开始探索新的可能的交易情景、新的可能的定价模型、新的可能的协作和分成模式,如果在这种探索当中,各环节直接参与者有可能实现更加合理(合算)的结果、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和权宜,哪怕只是理论上的、微小的可能性,并通过代码达成共识,这将意味着有机会重新定义各环节角色的权力与义务,意味着重塑每个角色的身份,这将成为现实墙体上的一个裂缝。

分布式好像现在越来越被提及,然而互联网创始者们创造的那个网络,本就是分布式的,如今的商用互联网背道而驰,在“集中”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不过是人类一步一步自我选择的结果,因为人性“懒惰”。如果向左走是保护隐私,向右走是获取方便,那么人类并没有选择。而如果有一种新的利益驱动的可能性,人类也会一步一步尝试获去取新,因为人性“逐利”。

在不同属性的人性较量中,那些被人性的“懒惰”“出卖”的,有望被人性的“逐利”“赎回”。

于是开门的时候依然只有墙和留好的通道,没有其他,没有“对方”,但有条缝,透着点光。

参考内容

[3]霍炬:

Facebook、隐私、监听广告以及我们如何失去自由的互联网的

微信公众号:wxieshuo,2018

[4]本文所有“PRESSone白皮书”均为PRS白皮书中文版1.0.1

[5]海外网: 美国废除“网络中立”网络攻击或将更无忌惮

这篇文章的 PRESS.one 签名: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030B1T5IC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