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编者前言 2019,新年快乐

编者前言

金兼斌

即将过去的2018年注定将会因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和重要人物的谢幕而被历史和亲历这段历史的人长久记住和经常提及。而从技术与社会的角度看,2018年无疑是人工智能全面进入大众视野的一年,也是人工智能前所未有地受到媒体和学界关注的一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组织模式和运行逻辑?如何评价目前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就学科关切而言,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新闻传播业——一个以社会化内容生产和消费为核心的产业和行业的发展?2018年最后一期《全球传媒学刊》,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选择“人工智能与社会”作为其专题。

这期专题由六篇文章组成。第一篇是学刊执行主编金兼斌教授就人工智能及其社会化应用的现状与未来专访人工智能专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孙茂松教授以“领域内专家”的身份对人工智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作了客观冷静的评价,认为总体而言,人工智能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这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本事”还十分有限,本质上仍处于“无理解”的人工智能阶段;下一阶段发展的重大挑战是解决“有理解的”人工智能问题。喻国明和耿晓梦则从工具理性和价值适切的双重角度,对智能算法推荐这一新时代内容资源配置的新范式的发展逻辑及伦理引导可能作了深入探讨。在他们看来,智能型算法分发作为目前实质上的内容分发主流方式,昭示了“一种巨大而深刻的权力转型”。喻丰和许丽颖的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探究了人工智能体是否可能被赋予某种道德地位以及该如何赋予等问题,试图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研究”提供道德心理学智慧。专题的另外三篇文章都属于实证性专题研究。罗晨和沈浩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975年至今的社会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从涵盖领域、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变迁、研究范式等角度进行图绘;来自计算机学科的刘知远、宋长河和杨成提出了一种利用“可信检测点”概念工具来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谣言进行早期精准自动检测的方法;张洪忠老师及其团队学生则通过其所参与的微软小冰项目组开发写作辅助工具的经验,探究资讯聚合类新闻文本自动化生成的原理及模式,说明新闻传播专业经验可以有效帮助机器新闻写作文本更接近人类写作。

除了“人工智能与社会”这个主要专题,本期还有一组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数字时代的劳动转型的论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姚建华副教授发起组织。这组文章聚焦数字时代的劳动转型议题以及在此转型过程中,劳动者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研究体现了学者们敏锐而深切的社会和人文关怀。具体包括:孙萍博士对中国IT程序员的身份认同与传播实践的研究,夏冰青博士对中国媒介产业中实习生工作、生活及相关制度的研究,以及国际著名传播政治经济学者文森特·莫斯可关于数字劳工与下一代互联网的精彩论述。姚建华老师为这组文章专门配写了详细的导读。

本期另外两篇论文则关注社会化媒体发展对民俗文化传承和经济议题的国际传播所带来的契机。杨慧和雷建军把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快手”视作难得的“在二线城市以下乃至乡村拥有主体用户的现象级互联网应用”,认为这对突破目前高度城市中心主义的媒介传播格局,传播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杭敏和李唯嘉则通过分析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三家主流媒体在Twitter平台上对“中美贸易摩擦”议题的报道分析,探讨了新媒体场域下经济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的问题。

跌宕起伏的2018年即将过去。在世界大势充满重重不确定中,2019年正如期到来。在此辞旧迎新之际,《全球传媒学刊》全体同仁衷心感谢各位作者、读者和学界朋友一年来对学刊的关心、爱护和支持。新的一年,我们希望继续得到大家的关心和支持;而学刊也将以更加优质的内容,来回报大家的厚爱和信任。

原文刊载于《全球传媒学刊》2018年第4期。

全球传媒学刊

微信号:GlobalMediaJournal (←长按复制)

望学界业界垂青,我们共同助力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101B11U1A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