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影响了师生关系,学校教学如何应对?

人工智能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力量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智能化改造与重塑,使精准地提高教学效率、个性化定制教学、虚拟情境的学习成为可能。

其高度智能化的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教学在价值取向、师生关系、虚实世界之间面临挑战。

对此需要应对的是,不论人工智能对教学的作用有多强大,它始终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学生的发展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借助人工智能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多种途径,又要更好地承担起人工智能无法承担的责任;在运用智能虚拟技术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还需要带领他们走进现实生活世界,完善其人之为人的社会性。

人工智能时代教学面临的挑战

1.教学价值的单一取向

从借助人工智能确定教学目标来看,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智能发展,而非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状况的数据挖掘,都旨在如何高效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所能准确定位的并不是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即使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清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主要是认知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即便有些数据会涉及情绪、情感、意志、态度,但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以及如何更清晰地确定认知发展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个性化定制所关注的重点也是学生认知的发展。

通过人工智能从海量信息中精选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认知更有针对性;利用人工智能整合各类知识,使繁杂无序的知识变得规则有序、难易分明,也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高效。

人工智能推送技术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学习内容,从内容的多少、难易的程度到不同的呈现方式,都是为了适切于学生的知识基础,“量身定制”主要是“量出”学生的认知现状,定制出满足其认知发展需求的内容。

另外,教学过程有效调控也是基于对学生认知状况的清晰了解,不论是根据学生过往的表现进行预测还是对当前学习行为加以检测,其落脚点都在于通过调控使认知活动更有效率。

2.师生关系的两极分化

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很可能走向两极。

一极是教师在教学中成为绝对的控制者,学生是被严格控制的对象。

教师不仅能借助人工智能语音、图像和手势识别等技术,对学生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与辨别,而且能根据其语义、图像及手势的内在含义,判断出学生的观点、遣词造句的习惯,发现学生遇到的困惑。由于智能教学系统具备高度智能化的分析和决策能力,教师还可以据此捕捉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并进行针对性很强的干预。

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动静变化都在教师的严密掌控之中。如果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由于不能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精细了解和准确干预而无法成为严格的控制者,那么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之下,教师可以轻易把学生置于其严密把控之下,甚至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课外学习中的言谈举止也能了如指掌、施加遥控。

师生关系的另一极是教师在教学中可有可无,学生可以在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里独自学习。

通过这一系统,学生能获取基于自己知识基础、学习风格、认知发展特点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这一系统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来调整教学,包括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隐藏那些与学生学习风格不匹配的学习对象;对学习内容进行注解,以说明它符合某种学习风格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推荐最适合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结束时,系统还可以“从知识学习和认知发展两个方面对学习结果进行个性化评价,确定其所达到的层级,并结合学习过程给予学习补救反馈,以指导学习者开展新一轮学习活动”。可以说,学生的学习从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取,到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和活动结束时的评价,全程都无需教师参与。来自教师温暖细心的情感关怀、耳濡目染的言行示范、潜移默化的支持教导几乎不复存在。

3.虚拟教学情境的双重效应

虚拟教学情境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

从积极方面来看,虚拟教学情境的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可以让学生在逼真的虚拟世界中全方位地观察和探究认知对象,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与虚拟对象进行互动交流,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宇宙天体间穿行、在遥远的古代或未来世界里穿越,从而获得对世界的丰富体验。但虚拟教学情境的积极效应中也隐含着危机。

在逼真的三维立体世界里学习,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了,但这种感受是对虚拟场景的感受,而再逼真的虚拟现实也不是真实的现实,长期沉浸在虚拟的“真实”场景中认知,很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分清虚实世界。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在虚拟互动场景中体验到的很可能只是交往的方式而非交往的社会性,而后者只有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才能真正形成。

人工智能时代教学如何应对

如何理顺人工智能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人工智能进入教学后的师生关系、教学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我们首要关注的基本问题。

1.人工智能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当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的时候,可以在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过程调控上充分利用其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上的优势,也要清醒地看到其局限——无法全面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力、价值观的培育。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认知取向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如果任由其单向度地强势导向,很可能造成对学生完整生命的伤害。

就学生发展的完整性而言,目前人工智能的巨大优势体现在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深度揭示与分析、对认知活动的全方位干预,由此导致教学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格外偏爱。而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不只是能认知、会思考,而且有情感、有意志、有信念,不只是有求知的需要,而且有审美、向善的需求。

从学生发展的主体性来看,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自由、更自主、更富有创造性,而人工智能的高智能性也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是倘若在教学中对其过于依赖,甚至视其为不可动摇的力量,则很有可能使学生受其所控而丧失主体性。对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对人工智能的强大影响力保持审慎并进行必要的干预,通过适度的、有节制的运用来消解其负面效应。

对于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还需要警惕人工智能对“效率”的无限度追求,认识到不论何种技术,其价值取向总是效率优先,而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优先,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是让人获得更好的成长,而不能以人的发展异化为代价。

当技术本性中所特有的效率优先性对教学产生深刻影响时,我们需要对教学中的效率主义保持警醒。毕竟人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经历快慢不一的过程,不仅认知的发展不能单纯求快,情感、态度、信念等方面的培养更无法以高速度立竿见影,如果太看重效率很可能适得其反。

2.人工智能进入教学后的师生关系

对于人工智能进入教学后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避免通过人工智能来强化自身的权威、对学生施加严格控制。

这种严格控制有可能是无心之举——借助人工智能可以更精确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言行举止,原本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却在无意之中把学生置于其控制之下而失去自主性;也可能是有意为之——在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学生,因为人工智能为其提供了精准干预学生学习过程的条件,以前无法做到的控制由于有了人工智能而能够轻易做到。对于前者,需要教师明确的是,人工智能可以为细致准确地了解学生提供便利,也可以在无形之中让教师成为教学中的专制者,有必要对此保持一份警惕。对于后者,则需要教师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技术观,学生作为具有自主性的人需要通过教学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非受到压制,在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不是为了维护教师的绝对权威而是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

另一方面,教师不能把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与责任让渡给人工智能。从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来看,教师的不少教学工作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如收集和整理知识信息、准确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策略等等,人工智能做这些知识性、技能性的工作很可能比教师做得更好。

然而,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书”——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去获取知识、习得技能,更在于“育人”——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书”或许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去优化和实现,而“育人”则离不开教师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

3.教学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尽管越来越发达的虚拟技术使得教学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但再逼真的虚拟世界也只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和拓展,现实世界仍然是虚拟世界的来源和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虚拟技术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虚拟而虚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不论怎样引人入胜也只是学生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和中介,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可以通过虚拟世界来延伸和深化,但不能用虚拟世界里的认识来支配甚至取代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学生也可以通过虚拟世界去探寻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回到现实世界来落实,否则,即使学生在虚拟世界学到了很多知识与技能,到了现实世界却仍然力不从心。

这意味着学校教学在大量引进人工智能虚拟技术与设备、力图为学生打造一个高度智能化虚拟世界的同时,还应该明确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在现实世界里成长。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124A0BX1O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