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2月18日 人工智能(2)

关注真心约,你的能量加油站

安晓良 著

不灌心灵鸡汤,不堆专业名词,

我们就是要剖析心理学的黑历史!

18

2-2019

第五章 变革年代——现代心理学的两大流派

顿悟瞬间:人工智能(2)

“人工智能”这个词真正出现于1956年,图灵去世两年之后。数十名来自数学、心理学、神经学、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等各种领域的学者聚集在美国的达特茅斯学院,讨论如何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并根据计算机学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 Carthy)的建议,正式把这一学科领域命名为“人工智能”。两位认知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作为心理学界的代表参加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而且他们带到会议上去的“逻辑理论家”是当时唯一可以工作的人工智能软件。因此,西蒙、纽厄尔以及达特茅斯会议的发起人乔治·麦卡锡和马文·明斯基被公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也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麦卡锡和明斯基发起这个会议时的目标非常宏伟,是想通过十来个人用两个月的共同努力设计出一台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事实上达特茅斯会议之后的几年确实也算得上人工智能开发的黄金时代。他们使用着笨重的晶体管计算机,开发出了一系列堪称神奇的AI应用:可以解决代数应用题,证明几何定理,学习和使用英语……这些年轻的研究者在私下的交流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出相当乐观的情绪。1970年,马文·明斯基在一次演讲中表示:“在3~8年的时间里我们将得到一台具有人类平均智能的机器。”

也是在这个时期,第一个会和人聊天的机器人ELIZA被发明了出来,它会按照自己程序库里被设定的答案和用户一问一答,让人误以为自己是在和人类交谈。然而和它的后辈Siri或者微软小冰不同的是,实际上ELIZA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它只是按固定套路作答,或者用符合语法的方式将问题复述一遍。

人工智能的研发速度很快就碰到了瓶颈——一方面是计算机硬件跟不上,另一方面科学家们发现,一些看似十分简单的任务,如人脸识别或穿过屋子,实现起来却极端困难。他们能够做出来一个可以轻而易举解决初中几何题的AI,但它却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双脚走出一个小房间。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科幻大片《星球大战》系列中,两个智能机器人形象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当时人工智能在人们心目中的样子:滑稽、忠诚、笨拙。

人工智能的两大巨头麦卡锡和明斯特也出现了明显的意见分歧。明斯特想要的人工智能,是真正能够理解人类语言、懂得故事含义、和人类大脑并无二致的AI,甚至让机器人和人类一样做出一些并不是基于逻辑算法的判断——或者说让人工智能拥有“知觉”。他们这一派被称为“芜杂派”。相对应地,以麦卡锡为代表的另一派被称为“简约派”,他们并不想让机器人拥有和人类一模一样的思维方式,他们只想要一个能够按照既定程序把问题解决的“机器”。

不过随着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般的进步,以及人类脑神经科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他们相信,为了获得真正的智能,机器必须具有躯体——它需要感知、移动、生存以及与这个世界交互。在这个时期,美国和日本都拍摄了大量以巨型机器人为主角的娱乐节目,其中最知名的,当然是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沉迷不已的《变形金刚》系列和《百变雄狮》系列。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218B0H5LE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