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你的人生驱动是什么?来看看我的

这几天请假在家,因为意识到自己确实是不喜欢现在正在从事的职业。和父母以及伴侣说了之后,他们都表示可以理解,让我十分感动。触发我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段永平博客里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那么立马改正,再大的代价也是最小的代价。”第二句话来自查理芒格:“如果你能做好一件事,那你为什么要去做那些做不好的事呢?”

经过一个星期的思考和调研,目前有三个大方向目前是确定下来了。

1. 如何让人生有目标感?找到你人生的Research Question

首先我希望找到一个我愿意用一生去回答的问题。

在科研中一直都有research question这个概念。所谓的research question是论文最开始提出的,也是整篇论文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它像是一个驱动力,鼓励你克服拖延,去阅读大量的文献,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但即使是博士,离毕业最多也就10年,所以选题必须有难度的考虑,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毕不了业。此外会有当前热点的考虑,因为更容易发表/毕业。

但如果是为了回答自己内心的question,那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你可以找一个自己真的感兴趣也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也不用考虑能不能发表。这个问题可以成为指导你一生行动的灯塔和方向。目前我还没有找到属于我的问题啦,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广泛阅读,也许忽有一天就灵光乍现了。

2. 不要让学科边界阻碍你——收集自己的心智工具箱

其次由于我想要有更多可用的思维模型来解释和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想成为一个具有跨学科能力的人才。

虽然这个时代似乎要求我们成为一个专业的人,但事实上专业的人具有诸多局限性。比如说思维模型非常少,成了一个锤子人。当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科的模型是无法处理的。比如一个椅子的钉子松动的时候,你只要一把锤子就可以固定。但如果你想要做一把椅子的话,你只有一个锤子就完全不行。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现在大部分的学者都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是专业的,一出自己的圈子就完全没办法做到客观了。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在他的演讲《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中也提到,在两个学科的交界地带是最容易产生成果的,因为学科内的一亩三分地已经被无数人反复挖掘过了。

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学者或者企业家都是跨学科学习的高手。

人工智能之父赫伯特西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对人的决策行为十分感兴趣。随着这个问题的深入,他辗转政治,经济,心理,计算机科学,这个问题的表征也从组织决策,转变为人类问题的解决。

西蒙的一生拿到了9个博士学位,凭借他对组织内决策程序的理解,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他在他对人类智能的理解获得1975年的图灵奖,并且成为人工智能的奠基者。这也是他为了回答自己的疑问自然而然取得的成就。

硅谷钢铁侠伊隆马斯克也是跨学科学习的典范人物。据他弟弟回忆,他从13岁开始每天要读两本书。从小就爱读科幻小说,哲学,宗教编程,科学工程学,管理学,后来又转到物理工程产品设计,商业,技术和能源。

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你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时候学科的边界就不会成为阻碍了。

3. 大量阅读,now or never.

而为了解答问题和掌握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广泛大量的学习。目前有几个方向:

首先是要抓住关键人物来学习。比如跨学科学习的楷模人物赫伯特西门的作品是不是应该拿来读一读,解读查理芒格的作品是不是应该拿来读一读。

其次是只看一流的信息。由于我们生长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而我们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我们必须要有所取舍。

最后就是通过不断的打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上就是我未来前进中三个互为支撑的方向,希望对你有帮助。

此文由Alice Q原创

感谢关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219G13KHP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