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智慧的源泉与未来

智慧,是生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进化出的功能,其基本功能就是“适应”,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拓展功能“改造”,包括改造自身和改造环境(从本质上讲,改造功能仍然属于“适应性”功能)。

关于源泉

从驱动力看,智慧源于生物内驱力。

(1)首先是生存动力。没有生存的内驱力,就不会有智慧的产生。这是生物存在、智慧产生的最终动力。正是以生存为内驱力的前提下,生物才从内生静态转成了内生动态,通过觉察环境、调整自身来以适应环境。这一过程推动了以基因为基础的细胞活动,也就产生了智慧的物质基础:神经元及神经系统。

(2)其次是繁衍动力。以生存动力为基础,生物个体的生命可持续只有一个渠道:繁衍。繁衍通过基因转递生命,从而成为通过进化逐步产生神经系统,确保了一系列的世代进化特征得以保留(想想为什么人类个体出生后更容易学会语言,再想想我们的阑尾)。

(3)最后是种群动力。在生存和繁衍动力基础上,生物种群在同族基因的共同驱动下,形成了以保护种群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群体性动力。有时,这种种群动力导致了种群间的合作与竞争,也是种群内部个体间合作及个体为维护群体而选择自我牺牲行为的基础。一方面,种群动力维护了一个种群内所具有的基因及其遗传特征的共通性,也就为不同种群通过遗传保留了智慧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具备一定特性的神经系统;另一方面,种群动力通过种群内个体间特别是父母子女间的指导教育和经验交流,使种群经验得到极大丰富――在依靠遗传产生本能型智慧的同时,不仅能依靠个体获得直接经验、还能得到他人的间接经验,极大地支撑了种群智慧的包含范围、涉及深度、历史可延续性。种群动力的这种效能,第一是使种群内所有个体的生存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整个种群获得了整体上的更大生存空间,种群的生存保证(这也是人类远高于其他生物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下面一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过于简单的生物都是独居,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过于简单,还不能有效支持其种群活动,如趋光虫;中低等生物常常群居,因为他们的生理结构已经能够支撑种群活动,如蚂蚁;而中高等动物常常采用群居基础上的个体活动,如猿人、智人)。

我们目前由群居社会带来的语言、由语言带来的符号、由符号带来的概念、由概念带来的逻辑、由逻辑带来的思想、由思想带来的所谓“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不都是以世代进化出来的神经系统为基础,并进一步世代传播下去的吗?而群居是因为可以容易生存,语言可以减少误解,符号可以代表事物,概念可以精确反映情况,逻辑可以帮助把握关系,思想可以深度理解意义。

关于未来

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些所谓的智慧驱动力好像太初级了、太生物化了。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把“智慧”这么高级的东西说成是根源于生物本性、受制于“基因动力学”这种原始力量,一点没有我们现代人类满脑子概念、知识、理论的痕迹,太不可思议。但事实如此。不要以为我们人类几万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几千年“文明史”,能够给我们的智慧带来什么新的重大变化,更不要以为当今科学技术文化发展能够给我们的智慧带来什么新的变化甚至是新的飞跃。

自然界最高等级智慧――人类智慧的发展已经停滞。人类已经处于自然界的顶端,我们的生存、繁衍和种群发展已无总体危险,上述三个根本动力已经没有必要去推动发生新的突变性进化。生物的最高等级神经系统――人类大脑——已经定型,自然界最高等级智慧模式已经确立,最高智慧的内生发展动力已经消失,人类智慧的自然升级早已停止。

智慧走向何方?将有三种渠道:

一是一般生物智慧进化,指其他生物的智慧继续发展,根植于其生物适应自然的生存动力;

二是人类智慧的人工拓展,指以人类生物脑为基础,通过附加联接智能芯片,来提升、扩展已有的自然功能;

三是纯粹机器智慧,指通过赋予机器生存内驱力,使机器由自我适应至自我成长,从而形成的超过自然智慧。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还很初级,既不能支持人脑附加联接,也远远没有一点点纯粹机器智慧的踪影,还仅仅是单一功能性(而非智慧性)的计算能力,所以只能称之为“人工智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13G0O8VB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