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在这古老洞窟中,一场AI革命悄然发生……

“习总书记在甘肃省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我们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回忆起参加8月19日座谈会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总书记这次来莫高窟,最关心的就是文物保护问题。”

在敦煌工作了38年的吴健这次也来参加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下午,他将在徐汇西岸分会场的AITALK中为观众讲述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的故事。“要说人工智能,敦煌研究院十多年前就开始运用了。”27日,吴健接受新民晚报记者专访时透露。

对很多人来说,敦煌是一生中一定要“打卡”的地方。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沙漠中的美术馆”。735座洞窟、2000多尊造像、4.5万平方米的壁画……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至今仍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改革开放后,莫高窟的面貌焕然一新。1987年,莫高窟成为中国第一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吴健的言语中流露着自豪。

来源/东方IC

为了保障洞窟壁画和彩塑保存环境的稳定性,敦煌研究院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控70个开放洞窟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指标。通过收集和存储的各类监测数据,敦煌研究院结合每个洞窟内彩塑和壁画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莫高窟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和制定科学的开放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们研发了自动拍摄壁画的装置,并与无人机相结合,采集了大量敦煌壁画。”吴健告诉记者。敦煌已经走过千年,是不可多得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解读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势在必行。

2016年,由敦煌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联合研发的人工智能讲解员“敦煌小冰”正式上线,这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把上千页的《敦煌学大辞典》“背”得滚瓜烂熟,还能通过一次次的人机互动进行深度学习。

“我们建立了敦煌石窟数字档案,完成了敦煌石窟135个洞窟的数字化。”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图像及虚拟漫游体验节目正式上网。次年,英语版上线,全球网友都可登录欣赏石窟内部文物的高清图像,还可以进行VR虚拟现实体验。“能到莫高窟的游客毕竟是少数,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大家甚至可以虚拟修复文物,这是科技为我们带来的新思路。”吴健说。在他看来,代表着“过去”的敦煌瑰宝与代表着“未来”的人工智能相遇,发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

吴健告诉记者,敦煌研究院能发展到今天,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做“井底之蛙”。“我们与国内很多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企业都开展了广泛合作。在三维重建方面,我们与上海一家高新企业已经合作8年了。”

现阶段,吴健和他的团队正在开展“智慧博物馆”的搭建工作。此前,敦煌研究院研发的“当壁画遇上二十四节气”一度成为“网红”,它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内涵与敦煌壁画中相关的画面结合,让古老的壁画与现代生活无缝连接。“莫高窟与许许多多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珍贵稀有的价值,又有脆弱易损的特点。”吴健说,“只有运用先进科技提高保护水平,才能将这一世界遗产代代相传。”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28A06SUH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