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ZAO爆红为啥遭质疑?交出生物特征前你必须弄清楚这个问题

“只需一张大头照,演遍天下好戏。”

9月3日,迅速刷屏朋友圈的AI换脸APP“ZAO”运营团队发布声明并致歉。声明中称,ZAO不会存储个人面部生物识别特征信息,不会产生支付风险。用户删除信息或注销账号,ZAO均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信息。

8月30日才推出并掀起“换脸”热潮的这款手机应用,因为被指“过度索取肖像权”而被网友刷上热搜。9月1日,ZAO的微信分享链接已被停止访问。

AI换脸并不算新鲜,但是ZAO大大降低了门槛——用户只需动动手指上传照片,再等待5到10秒,视频就可以生成,把APP视频素材中的任何一张脸换成自己的,化身主角,效果逼真。

化身电影明星,能让你在朋友圈风光一把,可是你意识到这背后的风险和代价了吗?

你的脸、你的声音、你的指纹……这些个人生物特征,能让你不必时时记住又长又复杂又难记的密码,可是一旦你把这些信息交出去,在新技术经常被不法分子利用的环境下,有可能和泄露个人密码一样,甚至更加严重……

本期科技派,小编就为你好好梳理梳理,敲敲警钟,未雨绸缪。

在使用ZAO换脸应用前,用户必须同意ZAO默认的用户协议,即“同意或者确保肖像权利人同意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否则就用不了。很多人习惯性地不仔细看条款,就点击“同意”。

这样的“霸王条款”,随即点燃了舆论,引发了大面积的质疑和非议。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ZAO对上述用户协议条款做出了调整,增加“特别提示”,承诺用户使用ZAO生成的内容,ZAO将仅用于修改并生成新短视频,除非获得用户再次同意,不会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上述内容。用户如果删除了上传内容,ZAO也会依据相关法律从服务器中删除。

随着刷脸支付的流行,因为AI换脸还随之带来了用户对自身财产安全的担忧。有不少下载了ZAO的用户担心担心隐私遭泄露,因此不仅火速卸载了这款应用,还同时还关闭了支付宝的刷脸支付功能。

“目前,网上各类换脸软件有很多,但不管换得有多逼真,都是无法突破刷脸支付的。”8月31日中午,蚂蚁金服针对“ZAO”带来的风波作出官方回应。

因为“刷脸支付”采用的是3D人脸识别技术,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或者软件模拟生成的,能有效地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人们的防骗意识不断提高,但骗子们的诈骗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因为人脸更易取得对方信任,骗子们开始使用AI技术换脸进行伪装,再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信息确认。

除此之外,人脸数据还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制作“假视频”“假照片”以进行敲诈勒索,而受害者则难以消除这些给自身所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

通过wifi进入门禁系统,在利用系统漏洞直接获取控制权限、修改人脸信息,把设备中存储的人脸换成自己的脸,这一系列操作只需要两分半钟。在GeekPwn2017国际安全极客大赛上,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的90后女选手“tyy”就这样破解了门禁系统。

这也意味着人脸识别系统是可以被“蒙骗”的,并非万无一失。

多家外媒曾报道国外的换脸软件被用来制作名人的色情视频,《复仇者联盟》“黑寡妇”饰演者斯嘉丽·约翰森曾被变成色情电影女主角。《卫报》称此类软件为“对未来可怕的一瞥”。

所以如果有人利用此项技术制作有类似功能的应用软件,这对于个人来讲,将很难防范,因为只要你有照片在互联网上,就会有被利用的风险。

人在讲话时使用的发声器官在尺寸和形态方面每个人的差异很大,所以每个人的“声纹”都是唯一的。近两年,声纹技术在远程身份认证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018年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金融行业标准,这是第一个被金融监管部门认可的生物识别标准。

但已经有骗子通过声音合成伪造声音实施诈骗,他们通过骚扰电话等方式,录音提取某人的声音,并对素材进行合成,以此来伪装。

而且如果声纹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和众多应用中普及,还可能引发关于隐私的问题。例如,手机应用是否会通过“偷听”用户的谈话来进行个性化推荐。

指纹解锁目前已经在许多装置上应用,包含智慧型手机、电脑、家门电子锁等等。但是因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其安全性大打折扣。

8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消费者协会委托研究机构对38款智能门锁进行指纹解锁、IC卡解锁、环境试验、电磁兼容试验等测试,结果没有一款能够通过所有检测。今年5月,中消协也曾发布了一份29款智能门锁的比较试验报告。报告显示,在29款样品中,48.3%的样品密码开启安全存在风险,50%的样品指纹识别开启安全存在风险。

而纽约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名为“Deep Master Prints”的人工智能系统生成的指纹,可解锁约三分之一的手机。

只需扫一眼屏幕,手机摄像头就能瞬间识别主人;通过面部识别,客户可“刷脸”消费完成购物……可以预见,未来我们的生活必然与新兴科技分不开,但与此同时,也可能面临更多网络风险和隐私被窃取的危险。

所以在享受便利服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谨防各种信息泄露。

监制 章宏法 策划 屠晨昕 编辑 梁亮 高唯 设计 胡祥宇 潘培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904A047JE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