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专家:我国数字人文领域建设亟待加强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余蕊)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典籍传承与学科融合论坛近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与会专家表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驱动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动能,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领域——数字人文,在全球方兴未艾,我国也亟需加强该领域的建设。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当代的学术提供了各类电子资源和研究工具,而且改变了人们阅读、思维和写作的方式。数字环境下的中华典籍传承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传承是纵向的脉络,学科融合是横向的疏通。用新兴技术来重构和利用古典文献,在互联网下传承典籍的同时,也激发了新的研究课题,形成新的研究契机。互联网的优势正在于跨领域的学者互联,数字与人文的连接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综合研究平台的构建,是人文与科技连接与整合带来的根本性突破。

数字人文本身是学科融合的产物。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表示,在融合的过程中,相关学科都会有所发展,北京大学一直致力于支持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当前,国际一流大学纷纷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我国亟待加强数字人文领域的建设。

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聂华表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二百多个数字人文中心或研究机构,但90%以上位于北美和欧洲,如哈佛大学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数字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字人文科学研究实验室、耶鲁大学的数字人文实验室等。

数字人文建设关系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国的下一代已经习惯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模式,人文知识的语义化、可视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军说,当今需要用新技术来重构和处理传统人文资料,以互联网新生代所习惯的阅读方式和认知模式呈现传统典籍,在触屏时代继续中华文化的传承。

数字人文同时也是新兴产业。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涛介绍,近年来,业内对数字化资源的广度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仅仅聚合古籍、整理图书难以满足需求,因此需要探索两条创新之路:一是探索新的数字出版之路,学者以数据库为目标参与古籍整理,出版方以数据库为起点,策划并出版文献资源;二是利用技术和数据积累为古籍整理编校服务。古籍整理出版速度因此得到加快,产业得到新的发展动力。

数字人文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中华典籍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承。王军教授及其项目组设计和研发的“《宋元学案》知识图谱可视化系统”,将240万字《宋元学案》所记录的两千多宋元理学学者、近100个学术流派所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著作等提取出来构造成知识图谱,提供可视化展现、交互式浏览、语义化查询等功能。读者可以纵观宋元两朝学术史的衍化脉络和师承关系网络;然后选择感兴趣的人物、地点、事件或者学说来汇聚相关的资料,观察学者的游历行迹,阅读其学说的精华片段等。

图为由《宋元学案》生成的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可视化图表(王军教授供图)

论坛上,多家高校代表介绍了各自在数字人文领域取得的成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石介绍了清华大学古典文学文本分析项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晓光介绍了敦煌智慧数据项目,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介绍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永明介绍了浙大与哈佛共建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

据介绍,该论坛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数字图书馆实验室、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1015A0IM45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