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回归人本的未来街道畅想

想象一下,以后上班,你醒来时发现车辆已经行驶在上班的路上。你在车里完成了洗漱更衣,化好妆,提前十分钟到了公司,优雅地跨出车门,而你的汽车送你去上班后,转而去接载你的父母、邻居或其他什么人了… 未来,你准备好了吗?

上个月,Alphabet的Waymo业务向出租车客户们发送了电子邮件通知,说完全无人驾驶的Waymo汽车即将到来(他们的下一次乘车,车辆可能不再配备人类安全员。)去年12月,Waymo推出了名为Waymo One的乘车服务,面向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部分地区的客户。目前,Waymo正在洛杉矶探索其自动驾驶技术的可行性。

AECOM “城市的远见”系列沙龙•CIIE上海站于2019年11月6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成功举办。本期沙龙延续了此前三站对城市设计的深刻思考,主讲人与演讲嘉宾带大家回顾过往200年世界大都市的发展进程,探索了未来无人驾驶时代的街景。

AECOM大中华区执行总裁钟小平先生、AECOM中国区总裁鞠珩先生先后为活动致辞。

在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AECOM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品牌与战略发展负责人、“城市的远见”系列沙龙发起人刘泓志先生、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先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谭峥教授等嘉宾参与现场讨论,共同探讨未来城市的交通新场景。

刘泓志

从交通到交流:回归人本的未来出行

AECOM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品牌与战略发展负责人 刘泓志

自1790年人类首度使用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再到1886年汽车的诞生,刘泓志先生的演讲带我们回顾了过去两百年的人类科技发展史,在汽车改变城市空间一个多世纪以后,我们正再一次面临着新型驾驶技术改变社会肌理的节点。城市的发展不应该只被突飞猛进的技术潮流裹挟向前,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始终应放在最前,作为城市规划与科技发展的关键来考量,在为城市问题寻找新的解决路径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找回、放大“人”的价值。

当前的交通规划存在着几个误区:过于倚重城市的硬件设施与运维管理,轻视了城市的软件活动与市井活力;街道为车规划,而没有为人规划,事实上车的通达能力应该为人的通达需求而服务;过度聚焦于交通的路径需求或效率,而忽略抵达所需发生的方式与地点品质,使交通规划的综合效益大打折扣。

刘泓志先生带着来宾一起畅想了令人雀跃的未来场景,未来将进入一个多模式交通的时代,私人小汽车保有量会降低,公路不再是禁区,将成为人类的生活空间,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改造街道的契机,使“街道共享”过渡到“街道共治”成为可能,即车道回归街道,让街道成为城市更具价值的资产,成为居民们释放创意活力、沟通互动的空间,让交通的过程回归人性化的交流。未来的出行将变得更自主化、人性化、愉悦和有启发性。

与之相应的是城市规划中面向未来的智能道路设计。打破传统思维,以开放式的区块设计为城市创造各种尺度、形式与质地的街道公共空间,以适应对不同人群的交通承载和人们对空间的要求。

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和应用将对街道空间品质提升发挥积极的作用,街道空间预计会呈现以下类型:

公园林荫道-含智轨

公园林荫道-不含智轨

社区共享街道

漫游街巷

路口与跨街模式

以上可以看到,交通工具的技术升级、高效使用,将带来停车场需求的降低,这可以为我们腾出大量的公共空间,那么这些空间又将被如何利用呢?路面环境将会以行人为主。或者说,其他诸如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可选择交通方式的通道的大面积拓宽。这种变化能够从整合资源、优化效率的角度来应对交通问题,也能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性的出行需求

刘岱宗

未来出行与初心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 刘岱宗

刘岱宗先生主要从未来面临的挑战及对共享出行的展望两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在演讲中谈到了全球范围交通和城市科技领域的数个极具特色的代表性案例

在对比了伦敦、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等几个世界级大都市的城市规划后,他分析了未来可能的出行方式、出行科技、交通结构、交通战略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全世界将面临的跨界协同。

他特别提到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趋势。1939年人类就开始探讨无人驾驶,今天的Waymo公司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能够在恶劣气候里识别路况。2019年Waymo在全球路测的里程数已逾上亿英里。

可以预见未来与人们朝夕相处的将是类似丰田e-Palette这样的百变车:即一个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纯电动底盘+搭载不同的场景空间。丰田e-Palette将在2020奥运会负责所有运动员的出行活动。

未来当无人驾驶跟共享出行结合以后,会有80%—90%的人不再需要购买无人小汽车了。这意味着停车位将大幅减少,这是技术对整体的环境和城市产生的影响。

在e-Palette底盘上,不同车厢应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消费者全天的生活需求都可以被一辆车满足,而且这辆车还是自动驾驶的

刘刘岱宗先生并且对城市和交通领域的各利益相关方提出了应对建议和策略。随着各种创新技术在交通出行领域不断涌现,未来出行产生了更多的可能。

最后谈技术之余,还要回到初心。

塞纳河畔的巴黎海滩(Paris Plages)让那些不能去海滩度假的市民也能借此圆一圆海滩度假梦,也促进了城市的节能减排

不论是2017年开始的塞纳河畔的主旨为“把巴黎的马路还给行人”的巴黎海滩(Paris Plages)还是曾经拥挤不堪,如今却成为全球最宜居城市的阿姆斯特丹,真正在其中起作用的还是市民。未来的方向并不纯然是技术决定的,每一位市民的选择才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进程。创新技术、公共空间应服务于人,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将给城市和交通带来巨大的影响。

谭峥

城市地下空间实验:历史与现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谭峥

谭峥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地下空间如何协调不同基础设施工程体系的共存与协作关系,以保证整个城市的理性运作。他以欧美大都市地下空间发展历史为样本,考察由基础设施驱动的地下空间的类型变迁,梳理了城市地下空间体系化和理性化的路径,为中国当下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历史维度的参照。

城市地下空间是紧密参与城市建成环境现代化进程的技术体系,地下空间必须在有限体量中协调不同技术构筑物的共存关系,以保证整个城市的理性运作。欧洲与美国的大城市都有利用地下空间深刻改变城市运行效率、提升整体空间承载力的先例。

皮埃尔·帕特(Pierre Patte)的1769年巴黎街道断面图是建筑师第一次将建筑与街道的给排水设施置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中。

皮埃尔 · 帕特的1769年巴黎街道断面图

巴黎、伦敦等欧洲大都市都在19世纪就完成了地下空间的高强度开发利用,巴黎的下水道、泰晤士河隧道与驳岸工程都是当时的重大地下工程。在地铁出现之前,上下水道总管是主要的地下基础设施。早期的气压式地铁隧道继承了下水道的工程形式,车厢也设计为圆形截面。

19世纪末期,美国的地下工程技术迅速赶超欧洲,1898年,美国企业承包了伦敦的新开线路地铁设备,《科学美国人》杂志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

1870年前后,地下捷运系统的竞争促发了地下空间开发的热潮。19世纪的最后30年是各种地下基础设施方案激烈竞争的时代,最终地铁方案胜出,对街道地上地下的综合空间规划产生深刻影响。1882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第三轨直流供电的电力列车。1904年,纽约首条地铁线(主要共线于百老汇大道)开始运行。

比奇气压舱 (Beach Pneumatic Transit) 捷运系统内部

纽约首条地铁线(百老汇大道下)最终采用的施工方案

1910年与191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车站(旧)与大中央车站相继落成,两者都使用了地下候车厅的形式,以拉近从候车到地下站台的垂直距离,每天服务近40万人的总乘坐量(这是1920年的数据,这个数字略少于2017年上海地区三个铁路枢纽 - 虹桥火车站,南站,上海站的总和,可见当时纽约客运量的庞大!) 这两座车站是20世纪初期纽约枢纽型城际铁路站厅的代表。为了高效利用既有空间,工程师做出了在当时极具创新意义的决策。

纽约大中央车站地下部分流线剖面

宾夕法尼亚车站的地下流线示意

19世纪末开始,多种快速交通模式在纽约中心区争夺通行权,地下步行系统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1939年建成的洛克菲勒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先声。此综合体由地下购物中心、地下人行通道与下沉广场构成,联系了附近14个街区。景观化的地下公共场所开始出现。同年,纽约世博会的“未来全景”(Futurama)展览宣告了一个新的汽车时代的到来。

纽约1939年世博会上的“未来全景”展览,展示了立体高速公路的景象,宣告街道断面形式进入到一个新时代

左:1913年《科学美国人》展示的立体街道方案,右:1925年《大众科学月刊》展示的科贝建筑师的立体街道方案

近两年来,纽约的“低线”计划(Lowline Plan)将废弃的铁路驻车场改造为世所罕见的地下公共花园,并将自然光导入地下,创造能够生长自然植物的地下空间。这些新趋势与许多历史文献发生了呼应。

低线公园预计将于2021年对公众开放

当代地下空间研究已经开始讨论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立体空间权、地下空间气候、地下空间防灾等多种涉及工程与社会基础设施的关键问题。地下空间的规范化治理是涉及民生福祉与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

对地下空间进行历史研究为当代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着丰富的历史维度参照与启示,而当下的实践也在呼应着城市设计先驱者的实验与探索。西方城市对于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规范化进程、对地下空间整体开发观念的实践铺垫,对于今后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改变和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意义。

圆桌论坛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环节,主讲人与嘉宾们共同回溯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畅想和展望:

三位嘉宾在圆桌论坛与现场观众互动

历史的经验证明着革新的价值。回顾城市发展史,我们曾有很多失败的尝试,但这不意味着不能通过革新而发展出新的可能。

短短数年,无人驾驶汽车就从遥不可及的、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憧憬变成近在咫尺的应用技术,新技术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因为这可以看作是为人类改造街道的一次好机会,而不仅仅是一场科技掀起的革命。通过全新的交通技术,街道将被重新设计以首先满足人类的需求。

核心观点:技术要服务于人

正如谭峥教授指出,基础设施只有融入到文明中去,才能够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能,则必然消逝。摆在现代城市面前的课题,是技术的发展与人居环境品质脱节的现状。

对于这一现状,刘泓志先生同样强调了革新的重要性,他表示,基础设施领域要主动去寻找其他技术领域的结合点,通过碰撞产生新的火花,从根本上提高人居环境品质,让技术发展服务人的生活。

谈到未来技术的应用,刘岱宗先生指出,技术要服务于人的需求,服务于人的初心。技术并不能解决人的全部情感需求,我们应该更为理性客观且可持续地看待技术发展,使之回归人本,更好地同人与社会的需求相融合

城市仍是这座城市,未来所改变的是我们感受、体验城市生活的方式——尤其是在出行、旅行的角度来说。

交通是城市物理联通的基础,出行始终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活场景。出行的质量决定了城市的质量,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出行场景的迭代更新同样值得期待。在可预见的未来,包含自动驾驶在内的种种新型技术将会改变传统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方式。

想象一个更美好的城市未来,我们的探索和努力始终在路上!

Resources:

Waymohttps://waymo.com/tech/

Toyota e-Palette

https://global.toyota/en/newsroom/corporate/20546438.html

巴黎海滩(Paris Plages)https://en.parisinfo.com/discovering-paris/major-events/paris-plages

城市地下空间的理性化进程

http://www.sohu.com/a/342788588_681890

低线公园 (Lowline)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wline_(park)

刘泓志演讲部分的图片均来自aecom

除了低线公园的照片来自wikipedia,谭峥演讲部分的图片均由本人提供。这部分图例为公开的大众媒介、行业年鉴、政府报告中的图示图例。

整理 | 编辑

张绛

筑弧建筑设计 市场经理

LAF 上海编辑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1121A02LN8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