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从制造到创造,距离有多远?

《腾讯传》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QQ的前身,也就是OICQ刚刚出来的时候,其实市场上至少还有美国的ICQ、资讯人、北极星、飞华PCICQ这些庞然大物是它的竞争对手。QQ能够活下来,书中这样解释:第一是对手麻痹;第二是技术微创新。

很大程度上美国在线根本没把ICQ这个产品当回事,试想一个在线寻呼机这样的东西能成什么气候?而飞华则基于国企的体制,属于那种永远慢一拍的(甚至永远没节拍)。

腾讯在微创新上做了三件事,今天看仍然很有启发。

一、“我们的用户会在哪里上网?”

这是马化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当时的中国人上网,基本就两个地方:单位电脑和网吧。而当时所有同类产品都是把用户信息存在客户端,也就是说,你换一台电脑上网,你的聊天记录、通讯录就都没了。对技术来说这是和小case,你把这些信息存在服务器就解决了。

二、下载一个软件需要多久?

没用过拨号上网的年轻一代,无法理解14K带宽的上网体验。2000年你去太平洋,攒一台内存16M的电脑,那已经是土豪级别的顶配了。而ICQ软件的体积是3~5MB。想像一下,你要下载一个聊天工具,相当于现在下载一部高清电影还不止!

吴宵光把QQ软件的体积降低到了220KB,这对于竞争对手的产品而言,无疑是“杀手级”的。

为什么今天会有“选择癌”?因为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几乎能够满足我们一切的想象力了。今天做产品,不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而改进技术——这是制造产品的思路,而是通过技术的改进、让客户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是制造用户的思路。

三、如何节约服务器成本。

这一点,比较专业的人大概能理解。就是用UDP网络协议技术代替常见的TCP。不做技术解释,说简单点,就是:UDP技术开发难度高,但是可以让一台服务器支持更多的客户端。在当年这是了不起的,就好比原来是一节车头带两节车厢,现在我能带十节。

四、敲门声和经典的“腾讯音”

有人上线的提示音是敲门声、有消息则是“滴滴”声——当年最流行的BP机声音(在韩寒的《乘风破浪》里面有这个梗)。以及“添加好友”、“离线消息”,包括个性化头像、企鹅标志……这些东西,我们实在很难跟“创新”联系起来。

正如作者吴晓波所说的,从互联网产业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人在核心技术和产品模式上,就不是美国人的对手;在本土化、细节化上更加务实的创新,不但让外国人望尘莫及,更是难以找到规律,这些创新都属于“经验和本能的范畴”。而腾讯也从而奠定了“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技术研发原则。

好像我们的逻辑就是:有了创意、才有创造、然后让别人去制造。所以,为了培养所谓“创造力”,去搞所谓“少儿创意大赛”之类,想想这个逻辑其实有问题:所有的“创造”,都源自于“制造”。QQ某种程度上是BP机的升级版,所谓创意,必然是从基本的“制造”走向“创造”过程中产生的,中小学生最迫切需要的不是凭空的“课题”、“创意”,而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动手操作的能力;另一个是替他人思考的能力。基础教育阶段,这应该是理科和文科教学的核心价值。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16G02U4B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