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从人性到需求,是什么让空间更具生命力?

曹洁:万科北京东部片区产办负责人万科北京东部片区产办负责人万科北京东部片区产办负责人

刘通:现代折纸艺术家、设计师、四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者

杜航:一点资讯全国品牌广告总经理

宋壮壮:设计师、帝都绘联合创始人

廖仕健:十点读书副总裁、十点课堂负责人

这是@一刻talks×万科时代中心演讲局「时间进行曲」的圆桌讨论。B端和C端用户有什么区别?人的七情六欲,直接决定了他选择看什么,不看什么。研究用户就是研究人性。你在一块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取决于什么?他们给出了答案。

文章共3303字,阅读需要13分钟

曹洁:互联网时代,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想知道各位是如何连接你们的用户,如何增进和用户的关系,或者你们如何去研究用户的使用习惯的?

刘通:做艺术的话,我可以创作,你喜不喜欢都无所谓。但如果说做设计的话,那么肯定是要设计一个甲方喜欢的东西。那么这就涉及到了用户,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定要分清自己什么时候是做艺术的,什么时候是做设计的。当接触到用户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想。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共鸣。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只有对这个领域感兴趣,他才能听进去你说的话,看进去你的作品,肯定你的设计。

杜航:我的理解,首先如果想拉近用户的距离,做到用户的绝对精准基本上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不会用绝对精准和标签化来了解用户,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用兴趣的方式,因为兴趣来讲更人性。互联网拉近用户的方式,最核心的我觉得有两点,第一是内容,第二是产品。大家打开自己的手机,看下手机里的APP,其实你真正喜欢的,你经常用的,一定是那些有用的、有品的,对吧?对你来讲有价值的那些产品,才是你平时经常使用的,才能在你和手机之间联系到这么一个距离的东西,才是真正能拉近用户的通路吧。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理解。

廖仕健:首先我觉得其实用户,分两个逻辑,我们把它叫做明线逻辑和暗线逻辑。明线逻辑就像刚才刘通老师提到的,要有共鸣,要了解人性底层的一些东西,人的有些需求是不会变的,比如说七情六欲,这个对于我们做内容的人来说是擅长的。

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的暗线逻辑,我们把它叫做用户的行为决策,这个时候就需要数据驱动了。比如说他进到APP里面,他喜欢点什么内容,我们给他用什么样的标签,给他推送什么样的内容。那这就既要结合人性的部分,也要结合数据的部分,来做一个结合。

廖仕健:如果说底层的需求是OK的,那为什么用户他不愿意接纳你?我觉得很多时候是交付的方式有问题。比如说阅读的需求是在的,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人读纸质书?说明不是需求变了,而是我们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是不是在跟用户一起成长,与时俱进。

宋壮壮:我们做内容的时候其实还是有点任性的,就做自己喜欢的,而且我相信有人跟我喜欢一样的东西,所以他们就会喜欢我做的东西,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逻辑。

但另外一方面,就是从我们实践端,我们一直都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城市研究者。那么你必须得去了解城市里的人,他们可以不是你的用户,但你需要了解这些人。我们非常愿意去看一看在北京用抖音和用快手的用户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因为他们也是北京人是吧,他们也是在北京生活的人,而他们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了解他们。至于他们能不能成为我们的用户,这个就再说了。

曹洁:我们其实做B端用户更多一些,我们做办公楼。所以我们精准地找用户和用户增加粘性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线下的过程。它可能没有这么好的线上过程。

另外,其实我们的产品是很难调整的。像你们可能是说我们通过线上的调整推广方式,但是对于建筑来说,它呈现可能也就是这样了。像我们这样的空间,我们去做什么样的内容运营,能使空间更有生命力呢?

杜航:从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来讲,营销这个东西本身是虚的。有两个观念我非常认同,第一是近两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叫“万物皆媒”,现在我们已经很难把它停留在一台电脑上、一个手机上,或者一个什么样的媒介层面上,可能我们车里的那一块屏幕,我们家里冰箱上的那一块显示屏,未来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媒介体系。

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将以人本身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我们做了太多的事情,我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方式,我们无非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求。

杜航:我现在要旅游,就要打开携程,其实这就是我们做互联网最直接的对人的需求的挖掘。我们不管做什么样的营销,只要这个东西满足他的需求,那这个营销一定是成功的,所以我觉得可以回归人的本位,回归用户的真实本位。

刘通:在我这儿非常简单,一个是商场,一个是消费者,一个是我,怎么样让这三个人很高兴就可以了。商场要什么很高兴,有很多人来;消费者怎么很高兴?很好玩嘛,这地方很好玩;而我呢?找我来,让商场很多人,让大家看到很好玩的东西就可以了。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折纸就是一个小孩玩的小手工。如果我还是折千纸鹤,那我的作品就不会去展览了,所以说想要让消费者有新奇的感觉,感觉它很好玩,这个地方不一样,我想过来看,我想来拍照,我想来打卡,例如在深圳诚品生活搞的小王子展,每天有1万多客流量。首先商场就非常的高兴了。大家都会来看,大家都要来这个展览拍照,会有情怀,所以大家也很高兴。我的折纸有了新的展示形式,那么对我来说,就是艺术有了一种新的尝试,这就是一件三方都很开心的事情。

宋壮壮:我们的公众号也在两天前帮咱们这楼,做了篇文章。所以我比较感触的就是在留言里边,很多人都提到了“老华堂”这个事儿。就是很多人说,一眼就看出了是华堂,然后会描述自己跟这个华堂的一些故事。我觉得这里是否会给我们一些启发,结果这楼已经不在这儿了,但仍然会让很多人去回顾很多很多年以前的老华堂的这个事,他和它的互动是一些回忆。

廖仕建:我们做了书店,就开始研究空间,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如今这样一个物质非常丰富的时代,对用户来说,他不一定需要来卖场,或者不需要来消费的地方,为什么?因为有很多电商就可以满足他的需求,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愿意来?是因为大家其实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需求,他还有体验的需求,比如说刚才刘通老师和宋老师都提到了有趣。有趣,它其实满足的就不是功能性的需求了,它是体验的需求,它其实不是在营销东西,而是在传播生活的方式。

曹洁:最后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各位在行业上未来的目标是什么?会不会有比较大的转变?

刘通:我觉得很大的转变应该没有,我应该一辈子都在折纸。不过就像我在分享的时候说的一样,我可能会不断去尝试以折纸作为载体,为这个世界做更多有趣并且有意义的事情。尝试让这个古老对象起源于中国文化,能够绽放出更多的生命力。

杜航:我们这个行业如果想要有大的变化,其实是需要坚持的。纵观互联网行业的各位大佬,其实可以理解为都是疯子,你可以继续耕耘,然后真正发现用户的需求,像我刚才提到很多关于内容产品等,希望自己真正能做进去。

廖仕健:我觉得第一个是做好内容,这个内核肯定是不变的。但在内核之外,还有两点,一个是把内容做好之后,我们要想怎么去引导、传播,找到让大家阅读好内容的方式。传播是我今天一直提的:读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帮大家做好读书的内容,也要去传播让大家喜欢读书的方式和理念。

读书跟空间的结合,有了书店,更多人愿意在书店里重新回归到纸质阅读。那我还想说书和建筑的结合,让更多人所见即所得,能够感受到阅读这样的魅力。这个也是我们将来想做的。

宋壮壮:这个时代发展这么快,但我觉得我不太会转变。我的“初心”当然就是希望让大家更懂城市,更了解城市,甚至更喜欢北京,就这么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我之前做过教育,现在在做设计,包括做书什么的。那以后,有没有可能做个关于北京的综艺节目,做个关于北京的游戏,其实有可能的。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初心或者目标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式可能会有转变吧。

曹洁:城市更新,近几年在北京是大潮流。可能未来二三十年,城市更新也将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热点。所以我觉得城市更新这件事情,在北京肯定是一个重头戏。同时内容运营,还有未来更多的互联的介入、技术的更新、艺术IP的植入,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1A0I0SJ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