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如何靠开几家低成本小店,年入数百万?

好规划特约撰稿 | 文:染染

开一家低成本的小店,是很多人心中生意的第一步。

成功的小店指向这样的可能性:几家小铺面,经营得好能维持上百万的年利润;同时也可能成为更大生意的起点。

喜茶,最近拿了腾讯的融资,估值90亿,而喜茶的老板,还是个90后。最近,海底捞老板,成了福布斯排行榜新加坡新晋首富。更不用说,还有一众上市的餐饮公司,最开始也多是从一家铺面走出来的

要紧的是,开店的投入并不大,十几万到几十万,在很多人的能力之内。

喜茶的创始人聂云宸说:我们这个店当初就花了十几二十万,之后再有没有外来资金和借贷,全部靠自己滚动,开了50家店,一直到2016年拿到一亿融资。

很多人都动心了吧。今天我们踏踏实实的聊,普通人如何做一家好的小店,无论你是想得到一份额外的收入,还是想试试自己对于商业的手感。

作为曾在细分领域,带过数次占据京东亚马逊第一产品的操盘手,我想带大家分享一些从普通人做起的真实案例,拆解他们的动作和背后关键能力。

大部分媒体和普通人都热衷商业大佬的言论,但大佬实在不是拜师学艺第一步的好人选。原因是他们起家太久,当时的动作在公关团队和各种考虑下早都有精湛的包装和变形,小白看不出门道的。

喜茶,在创业初期,创始人有一些没太修饰的表述,商业动作也留下了很多痕迹,是更适合普通人借鉴的,我先以它为例。

喜茶最开始开在聂云宸的出生地,一个地级市——江门的小街上。他从零学起,花半年时间完成奶茶的研发,在电脑上自己设计了小店的装修和海报,前后花了20万,自己老板兼员工的奶茶店—皇茶(喜茶前身)就这么开张了。

半年研发的产品,市场并不买账。他花了半年时间调整配方,生意才逐渐有起色。奶茶行业有无数从业者,他改进产品有什么角度吗?

第一件事,创业第一年,为了好的口感,聂云宸反复在奶和茶的比例上做调整,今天奶味重一点,明天茶味重一点,都没有太大的突破。一天睡前,他在微博看到,一个女孩说喜茶挺好喝的,可她的男朋友说,可是喜茶没有恋爱的感觉。

什么叫喝出恋爱的感觉?!大部分正常人都觉得这种顾客有点抬杠,生气一下过去了。但这还真的成了转折点。聂云宸没忘这句有点无厘头的话,追求均衡,其实意味着没有记忆点的平庸。

改进产品的思路完完全全更新了。他开始着重有惊喜感的地方,口感和香气,喜茶开始向今天这种口感丰富,香气充足的方向进发。

第二件事,喜茶颠覆了行业的成本结构比。根据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内部消息,喜茶是十几块钱的成本,卖二十几块。

这甚至有点疯狂。因为在许多零售行业,比如饮料行业,加价十倍,才是行规。比如零售价二十几元的星巴克产品,成本在两三块。但在喜茶这儿,市场营销的高效率,高出货量可以支持得起这个成本比。

除了对产品品质的追求,这也是一个狠招。奶茶是个进入门槛低的行业,我想引用营销界姐夫李的一句话:“非常低的净利润率,这意味着背后克制的定价/成本比,意味着喜茶是瞄着整个损益成本线的临界值在打——让对手没有机会。”

产品解决了,还有更多琐碎重要的仗。我想着重说其中的几点,但这些点的意义绝不仅在于开好奶茶店。但是可以展示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能上手的生意,怎样把其中种种微不足道的决策和执行都做对。

每一个事情都聪明,但没有到别人做不到地步,但是加起来能过滤掉绝大多数人,请看:

比如说,门店扩展怎么开?向其他地区进军第一站,他选择了经济发展和语言环境与江门类似的广东中山。结果就没人来,两年了生意都很差。最后喜茶的门店扩展节奏,完全因为这件事改了打法:临近地逐步开店,有节奏的引爆口碑。深圳店在珠三角各个城市的店之前,而上海店,则是等深圳已经有了来回上海的粉丝和曝光。

拓展的过程不免遇到和同行、产业链竞合关系。

到了深圳,仍旧火爆,排着长队,可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深圳第一家店开出后,很快出现了上百家“皇茶”,真真假假分不清。因为“皇茶”商标一直无法注册,也无法打假。

在进入深圳之前,他已经很谨慎了。因为他看到了在之前的城市被模仿。他想,之前是珠三角范围内的模仿。奶茶门槛低,起步的喜茶,很容易被抄袭,甚至是被资本雄厚的人跨越式抄袭。在一线城市的开店,会引起全国范围的模仿,这对一个还稚嫩的品牌来说,很容易被干掉,从市场上消失了。

于是,2016年初,他冒着之前的品牌势能积累都消失的风险,花70万,买了喜茶这个品牌,并进行了品牌升级。之后2017上海店朋友圈刷屏的时候,品牌势能就全给了喜茶。

比如,对供应商的理解。

喜茶的招牌产品,比如金凤茶王,名字是聂云宸自己取的,世界上并没有叫金凤的茶。这背后是茶产业之前主要讨论的是产地,一些茶叶动辄被炒到天价的现状。名字中不体现品种和产地,他说,我不希望把话语权交给上游。

比如上新策略,大多数品牌上新在前几天会大力宣发。喜茶没有选择这样做。对于喜茶来说,排队已经将顾客的预期抬的更高——意味着惊喜的难度加大,而失望的概率增加。

喜茶的策略是偷偷上市。Neo在接受采访时说:“新品上市当天,只有门店门口摆一张酷酷的海报,既不发公众号,也没店员推荐。”上市三五天后,根据市场反馈密集调整配方,“如果顾客评价很高就发公众号、微博,评价一般就不发了,不要硬推。我不是要消费者一定买我的新品,我要的是消费者买喜茶。明明一款产品只有10分的能力,非要推到30分,何必呢?

还有太多难以尽述的细节,只有真正做过事情的人,才知道把如此多的关键的细节都做对,是多么不容易。

大部分人在习惯了手头上的事情之后,哪怕这件事拥有多大的影响力,都会没有那么强的心力,觉得平常甚至怠懒——更何况那些开多年奶茶店没有创新的江门同街同行。况且很多时候,许多动作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快展现,不如什么动作都不干。

2017年2月,喜茶开出上海首店——位于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商场。等候少则半小时,多则6小时,就是为了购买一杯喜茶,引发报道狂潮。全国市场真正开始认识了喜茶。

我们需要知道的事,在大多数人于2017年2月,朋友圈被“喜茶“这个新物种刷屏的时候,喜茶已经为此准备了很久了。甚至,开奶茶店之前,21岁的聂云宸已经经营了两年手机店,后来在电商冲击下关店。

一个财经作者沈帅波,写了数篇商业领域的深度十万,他就曾经做过茶饮,但是,他失败了。

他在交流活动上复盘,自己对茶饮没有兴趣,他看茶饮的很多事是琐碎的,无穷无尽却重复的。而在研究商业上,他却可以一晚上不睡,去遥远的地方调研。

但其实,这种所谓的重复,正是实业的一种特点,它是一种追求模糊的正确,反馈不直接的考验人的过程。沈帅波没有兴趣罢了。其实很多面对客户的实业项目都是类似的,比如开淘宝店,比如卖其他货,很多时候是重复的,看不出特殊的技能。

尤其对于接受过不错教育的人,对没有明显知识爬升,追求模糊下的正确的事情感到不耐烦。但许多时,真正的功夫竟然就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执行上,执行的策略,执行到什么程度。

说起高度的执行,我想起了看过的一张表。

在美国拿了商学院本科学位的Edison,毕业之后在大连开了家榴莲蛋糕店。一两年下来,每年的财务回报,用他自己的话说,但应该也不比一个百度副总裁的工资少啦。

他说自己刚做店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大学学到的商业管理理论,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了愚蠢。

因为当你实际做一个生意的时候,你所面临的,是一个接着一个具体的问题,而解决它们,需要的是极其具体的输出,比如蛋糕的口感就是不行,供应链的水果品质差,App首页究竟应该放几个按钮,合作商家库存信息无法更新,UI设计师和PM沟通效率低,公众号阅读量率寥寥,导航栏吸顶的交互体验还是不好。

这些时候,“科特勒救不了你,特劳特没教过你,德鲁克方法也用不上了”

后来他做了无数具体的事,突然有一天发现,当时的30家竞争对手,都超过了。

与聂云宸类似的是,Edison也很早就对创业感兴趣。除了大学修了创业有关学位,在大四的时候,认真研读雕爷那篇当年成名的帖子《自废武功,教你赚第一个一千万》,还写了一篇日记。一毕业,就实践了起来。

生意前的准备,做一件面对客户的工作是很多人最好的试验田。

你能否还原作为一个客户,在你这里得到的服务,你从每个环节细细思考过和反复更新过吗?是否每一个交付的作品,在种种逻辑的考核下,都是达到了当前性价比的最佳平衡?成品明显水准高于同行。

如果工作中显著超过同行都做不到,那么感谢你的老板,珍惜工作机会吧。除非有其他方面显著高于人的天赋和资源,不要创业做生意。

其实餐饮生意这两年,是越来越难做了。

尤其是茶饮,已经过了红利期。一片红海。餐饮小老板的群里,群里流传的消息无非是哪个商业区一年开了80多家新茶饮,现在留下的,不过十几家而已。

残酷的竞争下什么是把一个生意做好的方式,一是执行,二是赛道。

前文中的两个案例,都踩在了趋势上。

2016年,更名喜茶,拿到融资,在第二年迎来全国范围爆发,本质上是其背后的新式茶饮已经到了起飞的节点

再说Edison在大连年入数百万的几家榴莲蛋糕店。我们把时间调到2014年,他做榴莲蛋糕店,做到大连本地蛋糕店大众点评第一。两个因素,首先,当时的榴莲蛋糕正是爆发的网红(看下图的百度指数,明显看到13、14年开始升温,15年大爆发蹿红),同时,当时的大众点评,还是好多店主没开始重视的流量渠道。

如果是现在入场,真不一定。

不止如此。如果你扒的更细你会发现,2013年,是网红餐饮元年。当时的第一家网红店,赵小姐不等位,开始于流量红利期的四岁新浪微博。同年有一家起司蛋糕 “瑞可爷爷的店” 在上海、南京、合肥等地,成为网红,引来无数跟风,后来没落。

Edison正是这时候,看到起司蛋糕的火爆入场的。对这波移动互联网上的流量,他驾驭起来显然更有优势。喜茶的全面爆发,也伴随着着这波移动传播的红利,甚至变成了争相晒的社交货币。

问题在于,这些时代机遇都是公开的,有信息的。许多人在同样的事件听过,没有算过,更别提觉得是自己的财务机会了,再去做成了。

做生意,是个会令个体差异很大的事情。目前我国的高净值人群,以企业家为主。比如很多人虽然拥有的是听起来不算酷的米线店生意、家政生意,但几百家连锁下来,身家丰厚。

不过,另一视角是,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店主的模式是商业的主要承载体。不过,店主们中有7成以上,一辈子也就开一两家店。

从财务的角度,生意是毫无疑问高于打工的。同样素质的人,选了做生意,比打工平均收益大五倍十倍都是正常。

只不过,开启一个小生意,比起白领们寄托的小梦想,更像一个勇敢者的试炼场,有其残酷之处。这么几点可以看作必要的元素:深度执行能力看懂趋势和生意财务冒险。

总有一些人,同行的活,一眼能看出许多执行的漏洞,和新形式赋能的空间;对于80后、90后来说,有很多新事物的机遇,身边的朋友,有毕业两年的小妹妹在一线做小红书MCN的,月流水数百万;也有留学归来,没有选择一线,选择三四线城市(在这些地方她的留学身份有了很大的优势)开英语培训机构,做得很好的。

一笔启动资金也是重要的,能挡住不少潜在对手。好好工作,同时有好的财务规划,攒钱理财。

攒下自己的第一桶金后,就可以等风来,开始第一次磨练生意的手感和手艺。有价值的文章,记得分享给在意的人。

今日话题

大家自己或者身边亲近的人,

有做小生意比较成功的经历吗?

你总结为什么?

如果还想看到一些真实的生意复盘采访或自述,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907A09N3I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