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睡前经济学〡更懂你的算法,推荐更无用的信息?

最近南方连降暴雨,包括广西、广东、湖南、贵州等多地遭遇大范围暴雨天气。这么重要的事情,新闻媒体高度关注,但有人忽略了这事,甚至还出现了“悄然消失的南方暴雨洪灾”类似自媒体文章。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这背后,又有怎样的经济学现象?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认知

这场大雨真是让人揪心。近期,南方遭遇了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广西、广东9地降雨量打破当地6月上旬降雨总量纪录。

针对此次灾害的报道,从主流媒体到地方媒体,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这件事情的发生。

甚至,出现了另一种声音,“南方发洪水了吗?看朋友圈,一张张城市被洪水围困、高速公路被冲毁、汽车被困在‘孤岛’的图片,触目惊心。但是看新闻,又似乎压根儿就没有什么洪水”。

类似《悄然消失的南方暴雨洪灾……》这样的文章,其实写之前只要手动上网搜一下,或者真正打开新闻频道,这样的认知本不应该发生。

偏见即真理?

其实,这样的文章实际上暴露了作者的认知缺陷——信息都是来自朋友圈。

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词——信息茧房。信息茧房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

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信息茧房最大的危害在于,让你对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以偏概全,看似仍然在不断累积自己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但其结果反而是在“作茧自缚”。

某种程度上,用户需求决定“信息茧房”形成。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领域,并倾向于关注和喜爱符合自己兴趣和观点的内容。在用户强大趋同心理作用下,用户也乐于融入自己的网络圈子,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了解、具有兴趣的领域,屏蔽掉自己不喜欢或认为不重要的信息,最大限度满足自身期望,在志趣相同的圈子内展开讨论。用户自身的需求最终决定了“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

所以,像《悄然》这种文章,作者就应该好好检视自己的朋友圈,是否有意无意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更可能的是,这样一篇不需要经过调查的煽情文章,收获的是数以百计的打赏,最终不过是收割智商税。

算法推荐陷入同质化

疫情期间,信息茧房的表现也屡屡表现,比如一些网民获得的信息不全面,造成对疫情不全面、不客观认知,或者听信谣传,产生恐慌心理,等等。

在生活中,你也经常会被信息茧房所困扰。相信很多人确实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刷图文和短视频内容的时候,推荐的内容往往都是自己所喜欢的,这种看似“更懂你”的内容分发算法,会让你沉迷其中,不知不觉刷了一两个小时大量同质化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互联网公司基于个人兴趣的推荐机制,确实会加剧“信息茧房”的形成的,算法在提供让你感兴趣的信息的同时,也确实会使你失去接触不同事物的机会。

打破“信息茧房”,“算法推荐”已迎来强监管。从今年3月起,《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正式实施,其中提及,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优化信息推荐机制。

解铃还需系铃人,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防范技术滥用正成为一项课题,包括算法推荐在内的算法决策应用将迎来更加严格的监管;也有人提出,在算法越来越多元的当下,尽量避免使用一种算法,而是多种不同类型的推荐算法并重。

在预言未来科技生活的著作《必然》里,凯文·凯利抛出了“理想的过滤器”一说。他认为,理想的过滤器应该推荐那些“我想知道我的朋友喜欢什么,而那又是我现在还不了解的”,以及“它将是一种会向我建议某些我现在不喜欢,但想尝试着喜欢的东西的信息流”。这说的其实就是算法对“信息茧房”的刺破。

【撰文】郜小平

【海报】许蕾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作者】 郜小平;许蕾

南方产业智库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616A0XJBW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